第三百一十六章甘肃战事
征讨李思齐,朱元璋任命的主将乃是李文忠,副将是傅友德,而朱棣只能算是一支偏军,是随主力策应的。*w.a,n_z\h?e,n¢g?s¨h-u/k′u\.!c′o?m~
而朱元璋给李文忠领的军队有十万之众,这十万数的军队,自然不可能从京营抽调,且不说京营有没有十万之数,就说京营的战斗力,刨除朱棣这出身京营的六千人,只怕剩下的那些人拉出去走几公里就要溃散溃逃了,怎么可能打仗。
所以这十万人马,都是从甘陕附近的卫所和边军抽调而来。
他们本就驻守在那里,调过去也方便,而且也没必要在回京一趟,因此李文忠等人其实是先一步出发,和那十万大军汇合的。
反倒是朱棣这支偏军,要从应天出发,而是时间也比李文忠晚了好几天。
出江南,经过河北,绕道山西,甚至还在蒙古人势力范畴走了一段,方才至甘肃。
原本并不需要这么麻烦,大可以直接从豫中直接打到陕西李思齐的老窝去。
但是甘陕相接,而如今王保保已经从甘肃退下,但是依旧留有许多军队在甘肃防备大明。(;看ˉ书o?a屋~¤! £¢首3?发`\
朱元璋便想着,既然要打,那就直接把甘肃也清了,待得蒙古人退兵,直接从甘肃打到陕西,算是斩断北元留在中原的最后一只爪子。
明代甘肃并未单独设省,而是“甘肃镇”,此镇非彼镇,乃军镇之意,属于大明九大边镇之一。
因此,此时甘肃镇是有大明的官员在接管的,朱棣刚一到达甘肃,便见到了过来迎接的三边总制宣宁侯,曹良臣!
三边总制,又称三边总督,都还属于通俗叫法,此时的官方名称是“提督三边军务”,其职责为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等地的军务。
若是李文忠这个被朱元璋派来征战的大将不来的话,可以说曹良臣的这个三边总制,才是这里说话最为管用之人。
至于曹良臣其人,能被朱元璋封为侯爵,又不是出身凤阳是朱元璋老乡,便也表明算是个人物。
他本是安丰人士,在红巾军刚乱起来的时候,安丰算是少数安稳的地方,而曹良臣本是当地豪族,见得天下大乱,便主动站出来,散尽家财,率领乡众筑城自保。+j.i_n?w-a!n`c~h/i+j/i?.^c?o!m!
只不过这防备得却不是蒙古人,恰好则是满天下乱窜的红巾军!
红巾军起义,当真是良莠不齐,甚至于歪瓜裂枣其实还要占据大多数,多数都是那个活不下去的脑子一热,扯下来一块红布系在脑袋上就算是起义的红巾军了。
只不过无兵器无人马,又不敢和蒙古人厮杀,那怎么办,该活不下去不还是活不下去,所以就只能把目光放到那些没起义的贫苦百姓的身上。
其实说到底,一些红巾军的行径,其实和当时朱棣绞杀的那些匪贼并无二样!
当时的曹良臣防备的就是这些红巾军,直到天下大势明朗,红巾军也不再混乱基本上各随其主,在朱元璋路过安丰时,曹良臣领人归顺。
因曹良臣出身豪族,也读过书,算是朱元璋最稀缺的人才,便将其江淮行省参政。
后跟随朱元璋大军攻下淮东、浙西,晋升行省左丞,再之后又在徐达手下任职,随军取下元大都,晋升山西行省平章,守通州。
也就是在守备通州时,用计逼退想要夺回元大都的蒙古人,立下大功,在今年被封为宣宁侯,任现在的三边总制,通管西北。
曹良臣此人也和李文忠差不多,都是文武全才,只不过历史上,曹良臣名声不显,多半是因为死的太早。
历史上,就在后年的北征中,与蒙古人大将哈剌章大战而死。后赐安国公,谥忠壮,列祀居功臣庙。
也是大明开国总计三十四位公侯中唯一一位战死沙场的,说起来倒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毕竟比起在朱标死后遭到朱元璋清算不得善终,或像是常遇春这样,明明天生猛将,却在壮年死在病榻之上。
或许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对于这些将领来说,真还算是一件幸事!
“燕王殿下,李将军下命,让我在此配合你!”
所谓李将军,自然便是已经去了前线的李文忠,而曹良臣对待朱棣的态度则是不冷不热,既没有因为朱棣身份而上赶着巴结,也没有因为朱棣年纪对其轻视敷衍。
曹良臣毕竟是开国功臣,轮地位尊贵或比不得朱棣这个皇子,但也差不太多,就算巴结了,说不得还要引得朱元璋猜忌,而怠慢倒也算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