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蜀地明玉珍
当时的王保保被封为河南王,手下十万蒙古精锐,活动在西北地区,形成钳攻大都之势,来威慑徐达,其实若是一直如此,元大都还真不好被迫。?y\o,u¨p/i^n,x,s~w..,c*o?m*
只不过当时的元惠宗脑子抽了风,非要王保保领军从太原出兵,来拱卫元大都。
于是便让徐达找到了战机,在王保保刚刚令人出太原,徐达直接就乘虚奔袭,王保保回师救援,却不料徐达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主力全由常遇春领着,在王保保的军队在来回奔波之际,直接突袭破营,王保保也只能领着残部退回了甘肃,彻底失去了在西北地区的主动权,困守一地。
而这,便是沈儿峪战役的前传,王保保虽然吃了大亏,但是手下精锐未丢,数万蒙古铁骑加上裹挟的汉人部队,依旧是大明的一个隐患。
当时的情况对于大明来说,最主要的目标必然是攻破元大都,算是断绝当时元朝的气数,但在这之前,必须先要把王保保的部下清剿。
毕竟王保保就在安定州的巉口关、车道岘依恃十万之众和山高地险,威胁着明朝西部的安全。+h_t·x?s`w_.*n′e′t~
于是徐达率兵出潼关,途径李思齐的地盘,当时李思齐还在大明和元朝之间摇摆不定,所以还真就乖乖借了道,让徐达进兵兰州,而开始王保保固守兰州定西,与徐达先是小股摩擦之后,便向北撤出。
最终二人便在沈儿峪口对垒,双方都为大规模出击,而是徐达命令所部昼夜轮番惊扰扩廓军营。
一攻一守,王保保不堪其扰,因此王保保派出精兵,抄小道绕过东山,偷袭明军东南营垒,明将胡德济猝不及防,幸徐达率兵及时赶到,大败元军,同时这次突袭也让王保保露出破绽,全军突袭,攻破元军布于沈儿峪的第一道防线,继而进兵平西寨、车道岘势如破竹。
再然后便是王保保败逃漠北,攻破元大都后,王保保也终于和北元皇室和解,也就是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可以说,兰州不破,甘肃不失,明军攻破元大都绝没有那么容易,且攻破了也随时可能被蒙古人夺回来。
这也是为何,蒙古人的发力点如今一直在西北,而不是在北方!
如今北元已经在漠北重新建立都城,就算是把元大都重新打回来,意义其实也不大,无非也就是一座人口多谢,建造的好些,大了一些的城罢了。μμ¨看?$\书?君+? ¤最o新|~#章μD?节t¤更[新?o快-
但是甘肃不同,如今明军占了甘肃半境,然蜀地和陕地依旧有割据势力存在。
陕地的李思齐自不必多说,而蜀地的明玉珍可是真真的不服朱元璋,甚至于连表面功夫都不做,无论是纳哈出还是李思齐,皆是蒙古人和朱元璋都不得罪,而他却不然。
人家自己是立了国称了帝的,号称大夏,史称明夏!
这基本上是断绝了自己投靠北元或是大明的任何一方了,毕竟大家都是皇帝,都想一统山河,谈肯定是谈不拢的,只能打!
至于明玉珍为何敢这么飘,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在明玉珍眼里,你朱元璋只是个小辈,他才是正儿八经的老红巾……
明玉珍随州人,剩余元天二年,原本世代务农为业,恰逢至正十一年,徐寿辉起兵,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
然后明玉珍问乡中的耆老:“蒙元的君主无道,天下各处起兵,如何是好?”
耆老回答说:“明公平日勇略,为人所信畏,聚集乡兵,屯在青山,量力审时,大则进取,小则自卫,这个策略如何?”
明玉珍说:“好”,遂部署诸乡豪,分别屯于要害,且修栅治城,有众十余万,众人推举明玉珍为屯长。
等到十一月,徐寿辉称帝于汉阳,明玉珍立刻引众归徐寿辉,任征虏大元帅,驻守沔阳。
这期间基本上便是红巾军快速发展的阶段,明玉珍也以军功升奉国上将军、统兵都元帅。
其地位之于徐寿辉,基本等同于徐达之于朱元璋。
而这个时候,朱元璋才刚刚加入郭子兴的部队,甚至都还没得到重视。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也才在濠州城招兵买马组建班底之际,而明玉珍已经领大军进了蜀地,从巫峡出发,攻克夔州、万州,进而袭击重庆,击败完者都,生擒哈麻秃献给徐寿辉。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已经起势,然这天下间还是无人在意朱元璋这小小势力,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与陈友谅断绝关系,命部将莫仁寿驻守夔门,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
以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