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获得急需的人口和物资再说。而且,这玩意儿将来或许还能成为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最后,是给母亲仁孝徐皇后的信。提起笔时,朱高煦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柔和了许多,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酸楚。他清楚记得历史,母亲在永乐七年便会病逝。算算时间,这封信即便能顺利送到大明,母亲恐怕也……但这封信,他必须写,为了自己,也为了记忆中那份温暖。“母后慈鉴。不孝子高煦,遥叩金安。”“儿臣远在天涯,每当夜深人静,念及母后慈爱音容,辄然泪下。不知母后凤体是否安康?饮食起居可还如意?近日天气转凉,还望母后添衣保暖,切勿受寒。”“儿臣在此一切安好,母后勿需挂念。此地虽与中原风物迥异,无甚雅致景致,然山川壮丽,别有一番粗犷气象。儿亦学效太祖高皇帝,于此蛮荒之地垦荒屯田,教化斯民,不敢有丝毫懈怠。瞻壑亦渐渐长成,每日随儿臣学习理事,颇有长进,儿臣常以母后昔日教诲督促之,望其不负皇家血脉,能为母后争光。”“儿臣犹记,母后素喜清雅花草。此地亦有诸多奇花异卉,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只是不识其名。待将来航路畅通稳固,儿臣定当寻觅其中佳品,移植培养,待其开花结果,再设法奉于母后膝下,以博母后一笑。”“唯愿母后福寿康宁,长乐无忧。儿臣纵远隔万水千山,亦时刻感念母后养育之恩,不敢或忘。”写到此处,他眼眶微微有些湿润,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在母亲膝下承欢的时光。这封注定可能无法及时送达的家书,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对过往的追忆与对亲情的渴望。三封信写完,朱高煦长长吁了口气,感觉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他又命人取来纸笔,将每一封信都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两份,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承载着他的谋划、期盼与情感的信件,不久的将来,便会由不同的船只,冒着莫测的风险,带往瀛角城,带往遥远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