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7章 资金募集

最??全e他们太清楚了,这不仅仅是一次投资,只要成了“东天竺公司”的股东,以后跟官府打交道,腰杆子都能挺直几分。

狂热同样在军营和工坊里蔓延。

新京郊外的火器制造局,一群浑身油污的工匠聚在一起。

为首的老师傅,是个从大明神机营里出来的老匠人。他看着公告栏上的诏令,沉默了许久。

“师傅,咱们干不干?”一个年轻的徒弟凑过来问。

老师傅吐出一口烟,烟雾缭绕中,他那张被炉火熏得黝黑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太子爷建国以来,咱们匠人的日子,好过了多少,你们自己心里有数。”他缓缓开口,“以前在大明,咱们是匠户,子子孙孙都是匠户,被人看不起。现在,咱们是‘工匠’,凭手艺吃饭,没人敢小瞧。”

他指了指那份诏令。

“太子爷现在要办大产业,这产业以后要造船,要火器,少不了咱们。咱们把血汗钱投进去,既是报答殿下的恩情,也是给咱们自己挣个前程。”

他从怀里摸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倒在桌上,全是这些年积攒下来的金币和银角子。

“我这点家当,全在这了。你们谁愿意跟着我干的,就凑一凑,咱们也去当回‘东家’!”

“干!”

“师傅,算我一个!”

年轻的工匠们热血上涌,纷纷响应。他们坚信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太子爷的产业,肯定不会赔!

而在另一边的亲卫军营里,一群军官,也在讨论着这件事。他们用缴获和赏赐的黄金,在酒馆里痛饮。

“听说了吗?东天竺公司!”一个独臂的百户,将酒杯重重一顿。

“当然听说了!老子这辈子,除了杀人,就不会干别的。让我去种地?还不如杀了我。要是能入股,以后每年躺着拿分红,退役了就去买个大庄园,娶几十个老婆,那日子……”

“哈哈哈,就你小子想得美!”

“不过说真的,这倒是个路子。咱们拿命换来的钱,存着也是存着,不如跟着殿下干一票大的!”

军官们的想法更为直接。他们对朱高煦有着近乎盲目的崇拜和信任。殿下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向哪里。现在,殿下指了条发财的路,他们自然要跟上。

然而,当这股狂热的浪潮,离开新京,向着更偏远的定居点扩散时,却迅速降温。

在新杭州、新上海这些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点,广袤的田野上,农民们正忙于秋收。他们从集市的公告栏上听说了这件事,但反应普遍淡漠。

一个老农扛着锄头,听完识字先生念的诏令,只是不屑地啐了一口。

“啥玩意?‘股份’?拿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去换一张纸?那纸能当饭吃,还是能当地种?俺不干。俺只信这黄土地,种一粒粮食,就能收一堆粮食,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大多数农民的想法都与他类似。对他们而言,“公司”、“股东”这些词汇,太过遥远和虚幻,远不如手里沉甸甸的谷物和脚下坚实的土地来得可靠。

只有少数曾经是大明破落的地主之家的后代,嗅到了一丝不同的味道。他们派人去新京打探消息,然后用几车皮的余粮卖出换钱,试探性地认购了几十股。他们不懂什么是公司,但他们懂,跟着太子爷,总有肉吃。

而在更北边的新郑州,情况稍好一些。这里靠近大湖区在土著地盘上的铁矿,与新京的商业往来较为频繁。一些从事皮毛贸易和内陆运输的商人,积极地参与了认购。但总体而言,参与的人数和资金量,都远远无法与新京相提并论。

信息和观念的巨大鸿沟,在这一次募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由朱高煦亲手点燃的大火,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炙烤着这个新生帝国的每一个阶层,让他们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了裂变。

士,依旧高高在上。坚守“农本商末”的腐儒们,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痛心疾首,引经据典,论证此举将如何败坏纲常,动摇国本。而另一批务实的士人,则关起门来,日夜研究那份《公司法》,试图从中找出隐藏的商机和规则。

农,大部分依旧固守着土地。他们是帝国最坚实的基石,也是最保守的力量。

工,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老一辈的匠人,信奉手艺为王,对这种虚无缥缈的“入股”持观望态度。而年轻一代的匠人,思想更为活络。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去豪赌东天竺公司,便另辟蹊径。十几名年轻的造船匠人,凑在一起,效仿《公司法》的模式,打算成立了帝国第一家民间合股公司——“新京船舶修造公司”,每人出资十钱金币,合资百股,计划专门承接未来公司船队的维修订单。他们用法律,规避了个人承担无限风险的可能。

商,更是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大商人们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东天竺公司这艘巨轮上。而那些

不想错过《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