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不足的中小商人,则敏锐地避开了远洋贸易这片红海,成立了几家小型的贸易公司,专注于沿海各个定居点之间的短途运输。
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朱高煦的强力催化下,以一种野蛮而又充满活力的姿态,破土而出。最终的募资结果,完全在朱高煦的预料之中。一万五千钱金币的目标,最终收到的认购申请,超过了一万六千钱。新京一个地方,就贡献了超过七成的份额。其余四个定居点,加起来才勉强凑够三成。对于超额的部分,朱高煦没有选择扩大募资,而是采取了一种后世人看来再寻常不过,但在此时却显得无比新奇和公平的方式——抽签。所有认购者的名字被写在纸条上,放入一个大木箱中。由监国太子长子,年仅十岁的朱瞻壑,亲手从中抽出中签者。抽中的,欢天喜地。没抽中的,捶胸顿足。这一场小小的抽签,却在无形中再次强化了《公司法》的权威性,也让“东天竺公司”的股票,在发行之初,就带上了稀缺和抢手的属性。夜深了。朱高煦的书房内灯火通明。他面前摊开的,正是那份厚厚的,新鲜出炉的“东天竺公司”股东名册。林永康之子,二百股。内阁次辅之妻弟,三百股。新京最大盐商,一千股。龙骑卫百户,五十股。火器局工匠合作社,一百五十股。……一个个名字,一行行数字,在他的眼中,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这是一个由皇权、官僚、军功、商贾和技术工匠共同构建起来的庞大利益网络。每个人都被一根无形的线,与这艘名为“东天竺公司”的战船捆绑在了一起。他们将分享胜利的荣光,也必须承担失败的代价。从此以后,帝国的扩张,不再是他朱高煦一个人的意志,而是这数千名股东共同的渴望。朱高煦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他拿起笔,在名册的封面上,缓缓写下四个大字:国之柱石。“棋子,都已经入局了。”他放下笔,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手指在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旧大陆轮廓上轻轻划过。“是时候,去跟我的父皇,谈一谈生意了。”下一步,便是改装船队,组建一支拥有强大火力的武装商船。公司的第一次远航,目标东方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