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的商城。钢架结构的建筑里,水泥地面还残留着未干的水渍,父亲沿着墙面一步一步丈量,母亲跟在身后记录数据。“这面承重墙得利用起来做背景墙,”父亲用粉笔在墙上画了个圈,“靠窗的位置采光好,适合做主题陈列区。”头顶的钢架上,施工人员正在安装管道,金属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仿佛在为未来的蓝图伴奏。
装修方案改了又改。父亲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就蹲在院子里画草图,用废弃的硬纸板制作缩小版的店铺模型。他甚至跑到图书馆,借阅了《商业空间设计》的专业书籍,书页间夹着自制的比例尺。母亲则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城,去那些经营得好的服装店“取经”,偷偷观察人家的货架高度、灯光布置,回来后在笔记本上画出详细的平面图。
施工队进场那天,父亲特意放了一挂鞭炮。看着工人抡起锤子敲掉多余的墙体,他比谁都紧张,生怕哪一下破坏了空间的平衡。“师傅,这个墙角的弧度再圆润些,顾客走动时不容易撞到。”他站在灰尘弥漫的施工现场,戴着从厂里带回来的劳保口罩,眼睛却紧紧盯着每一处细节。母亲则在一旁负责监工,手里的计算器按个不停,计算着每一块地砖、每一根龙骨的成本。
为了最大化利用50平方的空间,父母想出了不少巧思。他们定制了可折叠的展示架,白天展开用来陈列服装,晚上收起来就能腾出更多过道空间。靠墙的货架做成多层抽屉式,上层挂衣服,下层收纳库存。试衣间的门采用镜面设计,既节省空间,又方便顾客试衣时整理着装。天花板上安装了轨道射灯,通过调整角度,能让每一件衣服都沐浴在最柔和的光线里。
装修接近尾声时,父母遇到了难题。原本计划用来做仓库的角落,因为管道布局问题,实际可用空间比预想的小了不少。父亲蹲在地上抽了半包烟,突然眼睛一亮:“做阁楼!”他连夜画出设计图,利用层高优势,在角落搭建了一个钢结构阁楼,通过折叠梯上下。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仓储问题,还多出了一个小小的办公区域。
店铺的软装布置更是倾注了心血。母亲跑了三趟省城的家居市场,精心挑选展示道具。她用麻绳和木板制作了复古风格的衣架,用铁艺框架搭配干花做成装饰挂件。就连不起眼的收银台,也铺上了母亲亲手缝制的碎花桌布。父亲则负责灯光调试,他拿着测光仪,在店里反复测试不同色温的灯光效果,最终选定了4000k的暖白光,既能突出服装质感,又不会让顾客感到刺眼。
开业前一星期,一家三口在空荡荡的店里忙碌到凌晨。我负责给模特搭配服装,父亲调整射灯角度,母亲则在整理价签。50平方的空间里,挂满了精心挑选的款式,从优雅的职业装到清新的休闲服,每一件都承载着父母的期待。店铺中央的主题陈列区,母亲用仿真绿植和艺术画打造出一个小型景观,让整个空间充满生机。
50平方的小店挤满了顾客。母亲站在收银台后,紧张得手心冒汗,父亲则在人群中帮忙推荐款式。一位老顾客摸着货架上的衣服感叹:“别看店面不大,东西摆得真讲究,逛着一点不觉得拥挤。”这句话让父母相视一笑,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欣慰。
随着时间推移,50平方的小店渐渐有了自己的故事。这里见证了无数顾客的重要时刻——女孩们在这里挑选人生第一件职业装,新娘们在这里试穿嫁衣,妈妈们在这里为孩子挑选生日礼服。父母也在经营中不断调整布局,根据季节变换陈列方式,让每一寸空间都发挥最大价值。
商城里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间50平方的服装店依然坚守着。虽然经历过几次翻新,但父母始终保留着最初的空间规划理念。如今,店铺里装上了智能陈列系统,但那个承载着回忆的钢结构阁楼还在,抽屉式货架依然好用,试衣间的镜面门依然映照着来来往往的身影。
2000年盛夏的蝉鸣里,母亲总爱把竹编蒲扇别在腰间。每当商城穹顶的电子钟跳向17:58,她便习惯性地望向门口的铁艺陈列架——那些清晨精心排布的三十件夏装,此刻已稀稀拉拉挂着不足十件。父亲推着折叠梯从仓库出来时,眼角的笑纹比阳光还要明亮:"今儿收得快,隔壁邻居怕是要眼馋。"
这样的场景最初是罕见的。开业头三个月,暮色中的服装店总像被施了魔法的森林,挂满衣服的枝桠在夕阳下泛着冷清的光。母亲记得特别清楚,某个深秋的傍晚,她和父亲踩着满地银杏叶收衣服,三十件风衣原封不动地挂在原处,金属衣架碰撞的叮当声在空荡的走廊里格外刺耳。那天晚上,父亲在账本上画下重重的问号,母亲则对着镜子反复试穿滞销款,试图找出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