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唐朝回复说,一定满足他的请求:“所求种粮及安存摩尼……并当应接处置,必遣得宜。”[29]既然需要种粮,自必为农耕所需,足证当时回鹘农业确有一定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回鹘牧民的定居,于是,农业居民点也就应运而生了。考古人员在鄂尔浑河流域,尤其是回鹘汗国都城斡尔朵八里——今哈喇巴喇哈逊(Qara Balgasun)故城遗址——发现有工匠住宅,宅中残存有松香、铜片、铜镜等,说明定居又促成了回鹘手工业、商业的发展。[30]9世纪时,阿拉伯旅行家塔米姆·伊本·巴赫尔(Tamim Ibn Bahr)曾行至回鹘地区,并撰有游记,称回鹘的首府是个大城镇,农业兴盛,周围布满乡村。这个城镇有十二扇巨型铁门,人口众多,聚落稠密,有集市经营各种商业。[31]
商业是回鹘汗国兴起后在粟特人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回鹘初兴,不擅理财,故历代回鹘可汗很重视在这方面有特长的粟特商人。粟特原居河中,自古以善于经商、理财而闻名于世。利至所在,无远弗届。远在突厥汗国时代就已有大批粟特人定居漠北,7世纪至8世纪间,粟特故国被大食帝国占领,粟特人无家可归,更是云集漠北,以贾求售。丝绸贸易则是他们传统经营的项目。虽然时至唐朝养蚕制丝技术早已传播于四域,但从唐土输送到漠北的丝绸,经他们转手贩至中亚,瞬间利增十倍,成为回鹘汗国的滚滚财源。[32]回鹘汗国之所以接受来自粟特地区的摩尼教,此为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