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汉文之外,吐蕃文,即古藏文亦为甘州回鹘所使用。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时,河西走廊正处于吐蕃统治之下,《新五代史》卷七四《回鹘传》载:“回鹘……余众西徙,役属[于]吐蕃。是时吐蕃已陷河西、陇右,乃以回鹘散处之。”吐蕃统治河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吐蕃语言文字成为河西地区通用的文字之一。848年,张议潮发动起义,吐蕃在沙州的统治被推翻,接着,吐蕃相继失去了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有意思的是,在吐蕃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吐蕃语言文字却在河西地区继续流行,充任当时这一地区外交和贸易关系的工具。[15]
敦煌发现的吐蕃文写卷约达上万件,其中至少有3件是由回鹘人写成的,其中2件即出自甘州回鹘的王室,1件出自甘州回鹘所属的地方官府——肃州。
出自甘州回鹘王室者是两件吐蕃文诏书,其一为P. T. 1188《天福七年登里可汗诏书》,有文字21行,其上盖印。字迹相当紊乱,但从中仍可看出它是回鹘登里可汗于天福(原卷作Then-phug)七年(942年)[16]阴金兔年(辛卯)春季正月十五日所颁授予悉董那旺论军功告身的诏令。[17]登里即回鹘文Tängri之音译,为“天”之意。“天可汗”、“天王”、“天大王”常见于于阗王与回鹘可汗的称号之中。因从未发现于阗王以回鹘自称的先例,再考虑到高昌回鹘初期与吐蕃的长期敌对关系诸因素,笔者认为,这里的登里可汗应为甘州回鹘的可汗。结合甘州回鹘可汗的世系,可以考虑此人应是仁裕(?~960年)。[18]悉董那原为吐蕃的千夫长,以其先人之功业,而被授予伊难支于迦之职。伊难支,回鹘文作Inan?,常见于回鹘人名、官号之中;于迦(吐蕃文写作vuga),借自回鹘文的Ügä,是典型的回鹘官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