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5章完结

其二为P. T. 1082《登里可汗诏书》,系甘州回鹘登里可汗颁给野(猫川)切巴坡属民之藏文诏书,共40行,卷面多处残损,全文分为六段,内容大意是先向野切巴坡之属民致意,随后叙说社稷大事,并记有回鹘使者下凉州以及有关唐王与京师长安的消息。¨我¨的/书`城` !免!废¢越~毒+[20]遗憾的是,由于文卷残损过甚,文意难以贯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用藏文书写的bka’,相当于汉文的“敕”字。[21]该文献应为10世纪之物。[22]

出自甘州回鹘地方官府的文献是《肃州司徒致天大王书》(编号P. T. 1189),计28行,首尾完整,字迹清晰整齐,系肃州司徒给大王的报告,称有贼入肃州骚乱,已捉得二人,请求发落,同时派张安札腊等前往致礼。[23]反映了沙州归义军政权与甘州回鹘所属肃州的关系。

那么,甘州回鹘何以用藏文撰写自己的诏书呢?这大概与吐蕃长期统治河西走廊地区,吐蕃文遂成为当地诸民族间外交与贸易关系中的语言工具之一有关。

吐蕃于永泰元年(765年)占领凉州,接着用十余年的时间,相继占有甘州、肃州、瓜州、沙州,囊括河西走廊全境。¨优!品\小.税.旺¨ ,毋`错¨内_容`848年,沙州土豪张议潮发动起义,推翻吐蕃在沙州的统治,接着相继收复瓜州、肃州、甘州,最终于咸通二年(861年)规复凉州。吐蕃在河西走廊的统治以敦煌时间最短,历62年(786~848年),在凉州时间最长,将近一个世纪。甘州自大历元年(766年)陷蕃至大中三年(849年)被张议潮收复,历时81年。

吐蕃占河西后,大批军队进驻,并设立了“吐蕃北道节度”。842年,吐蕃帝国分崩离析后,住于各地的军队及其随从人员未能撤回本土,都散落于河西各地,自称为“嗢末”,与之并存的还有“凉州六谷部”。这些操藏语的吐蕃遗民,长期居留河西,使用藏文,久而久之,对当地语言产生了影响,以至于在吐蕃对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统治结束之后很久,藏文在这一带仍然得到行用。1979年,匈牙利学者乌瑞从敦煌出土文献中搜检出18种后吐蕃时代的古藏文文献,[24]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与重视。¢狐_恋\雯+茓^ ~哽~鑫-醉^全\1984年,在乔玛(Csoma de Körös)纪念学术会议上,日本学者武内绍人提交了一组使用特殊格式的书信,也属于吐蕃统治结束以后之物。[25]嗣后,乌瑞继续进行这一问题的探讨,于1988年再撰新文予以总结,将后吐蕃时期的文献数量增至25种。[26]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武内绍人再经过进一步搜求、考证,确认属于后吐蕃时代的古藏文写本多达57种。[27]这些研究可以表明,在吐蕃王朝崩溃并结束对西域、敦煌的统治之后,藏语和藏文继续为当地的非藏族人所使用。甚至在西夏人统治河西很久,勒立于夏仁宗乾祐七年(1176年)的张掖黑水桥上还有用藏汉两种文字对照书写的圣旨——《告黑水河诸神敕》,[28]体现了藏族文化对各民族的深刻影响。

四 梵文和波斯语文的行用

在回鹘、汉、吐蕃文之外,来自印度的梵文和西亚的波斯文在甘州回鹘境内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也有所行用,文献记载为我们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些许蛛丝马迹。

甘州回鹘时期,中原地区与印度间的佛教联系尚在继续,僧侣往来不断,甘州成为联结中印佛教交流的枢纽之一。这一因素,同时也促进了甘州回鹘佛教的发展,印度的语文,尤其是梵语,在甘州回鹘也有所传播与影响。宋人洪皓《松漠纪闻》在述及河西走廊之回鹘佛教时,曾记载说,当地的回鹘僧人“诵经则衣袈裟,作西竺语”。[29]说明印度梵语在甘、凉、瓜、沙之回鹘佛教寺院中曾得到广泛应用。而用于书写梵语的梵文字母在甘州回鹘中自然应有一定范围的使用,只是今天无更多、更直接的材料加以证实。但从西域出土的回鹘文文献看,梵文在回鹘中的使用是相当广泛的,如在吐鲁番发现的双语文献中,有57件就是用梵文和回鹘文双璧合书的,还有1件回鹘语文献中夹杂着梵语词汇。[30]考虑到高昌回鹘与河西回鹘佛教文献的一致性,可以推定,甘州回鹘对梵文的行用应与其在西域流行的情形大致相同。

至于波斯语文在甘州回鹘是否行用,因缺乏直接证据,不敢

不想错过《甘州回鹘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