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ns to Tibetan Documents from the post-Tibetan Tun-huang, Tibetan Studies, Müchen 1988, pp. 515-528.
[27] Tsuguhito TAKEUCHI, Sociolingui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Use of Tibetan in East Turkestan from the End of Tibetan Domination through the Tangut Period (9th–12th c.), Turfan Revisited-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s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 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 2004, pp. 341-348([日]武内绍人著,杨富学译:《后吐蕃时代藏语文在西域河西西夏的行用与影响》,《敦煌研究》2011年第5期,第108~116页)。
[28] 王尧:《西夏黑水桥碑考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第1期,第51~63页;佐藤贵保、赤木崇敏、坂考彰宏、吴正科:《汉藏合璧〈黑水桥碑〉再考》,《内陆アジア言语の研究》第22卷,大阪中央ユーラシァ学研究会2007年版,第1~39页。
[29] (宋)洪皓著,翟立伟标注:《松漠纪闻》(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30] A. von Gabain, Türkische Turfan-Texte.Ⅷ: Texte in Brâhmîschrift, Berlin, 1954; D. Maue-R. Röhrborn, Ein zweisprachiges Fragment aus Turfan,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20, 1976, S. 208-221; D. Maue, Alttürkische Handschriften. Teil 1: Documente in Brâhmî und Tibetischer Schrift. Stuttgart 1996.
[31]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真迹释录》第3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281~286页。
[32] (宋)洪皓著,翟立伟标注:《松漠纪闻》,第15页。
[33]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32页。
[34] 《全唐诗》卷七九八,第8978页。
[35]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49页。
[36] 同上书,第21页。
[37]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4页。
[38] 胡振华、黄润华整理:《高昌馆杂字——明代汉文回鹘文分类词汇》,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39] 栾秉王敖:《中国宝石和玉石》,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
[40] (宋)洪皓著,翟立伟标注:《松漠纪闻》(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41] 《宋史》卷四九〇《回鹘传》,第14116页。
[42]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六。
[43] 《魏书》卷一○三《高车传》,第2307页。
[44] (宋)洪皓著,翟立伟标注:《松漠纪闻》(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6页。
[45] (元)马祖常著,李叔毅、傅瑛点校:《石田先生文集》卷五《河西歌效长吉体》,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46]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204页。
[47]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六。又见《宋史》卷四九○《回鹘传》,第14116页。
[48] 《赐甘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