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土游人矣”,(《下贤集》三)亦同此意。(2)驾幸不如移民,盖车驾一发,随从极多(隋时从驾官可带妻子,见《陔余丛考》一七,唐时当亦相同),所过被灾地方,再增供应,只有加深人民之痛苦。贞观初频年霜旱,饬关内户口并就关外,(见魏徵《十渐疏》)永淳元年令关内诸府兵分于邓、绥等州就谷,(《旧·纪》五)固有成例可循。(3)收购附近余粮,如陆贽奏,京西凤翔、泾、陇诸州,除度支籴供军用外,半年可籴得粟一百三十五万石。(《宣公集》一八)
抑关中供给,是否别无积极方法可以改善,尤亟应讨论之问题,即历史唯物论所谓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关系,应为人类积极的征服自然,非人类消极的依赖自然,是也。
关中水利本大有可为;战国时韩使水工郑国说秦凿泾水为渠,“用注填阏之水(即现代所谓灌淤),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六斛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汉武时,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今陕县东北)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及河,度可溉五千顷,得谷二百万石以上(即估亩收四石),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均《史记·河渠书》)兴关、晋水利以减漕,汉人业已见到。再就唐代所行者观之,如武德七年,同州自龙门引河开渠溉田六千余顷,(《会要》八九)开元初,姜师度自同州之朝邑、河西二县引雒(即陕西之洛水)及河溉稻田二千余顷,(《元和志》二)大中中,邠宁节度使毕开营田,岁收三十万斛,省度支钱数百万缗,(《新书》五三)又咸通十三年,京兆府修六门堰,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二万余顷,俗号渭白渠,或曰成国渠(《长安志》一四;名六门者,渠内旧设六斗门以节水也),此皆行之有效之实例。其所以不能维持长久者,多半由于势富之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