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之从子也,草《慈恩疏义》一百本,大行于时,卒永淳元年(《金石萃编》一一三,基公塔铭,开成四年立)。
稍后而可与玄奘媲美者曰义净,以咸亨二年(六七一)冬举帆南海,四年(六七三)二月,舶达东天。垂拱元年(六八五),仍取海道回(大约因西边路梗),滞留南洋可十载,证圣元年(六九五)始返抵洛阳,武后亲迎于上东门外。总其平生译著,约九百五十卷,戒律占四分之三;盖佛教极盛之余,藏垢纳污,在所不免,除薛怀义外,如辩机之秽德彰闻,慧范之畜赀渎贿,(均《新书》八三)戒律废坏,扫地无余,义净专心译律,实对症用药,矫时下之弊也。(参《圣心》二期拙著《义净年谱》)此外佛子中壹志著译者大不乏人,唐代所编释教目录数种,体例以智昇《开元释教录》为较善,故宋刻《大藏》多据之。
武后与佛教关系最深,天授二年(即载初元,六九一)颁《大云经》于天下,藉佛经之传说,作革唐之掩护,又诏释教在道法之上,因是之反响,睿、玄二宗颇偏向道教。景云元年,第八女西宁(后改封金仙)公主、九女昌隆(后改封玉真)公主入道,均为立观,以金仙、玉真为名。二年,又诏僧、道齐行并进。(《唐大诏令》一一三)司马承祯者道士潘师正之弟子(师正大业中师王远知,远知师陶弘景,见《旧书》一九二),景(云二)开(元九及十五)之际,三征至京,玄宗命以篆、隶、楷三体写《道德经》,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其同门吴筠亦待诏翰林,(《旧书》一九二)他如叶法善、张果(法善排挤佛法,见《旧书》一九一)均受优礼,道之厚、斯释之薄,是为佛教中衰之一因。此外对佛教有影响者:(1)中亚通天竺之道,为吐蕃、多食(即大食,见《求法传》上)所梗,天宝以后,河西全陷,尤难遄行。(2)海舶费用较多,不易筹措。(3)内地离乱。(4)印度佛教因与社会生活和组织相牴牾,亦日趋陵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