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法,最隆重者曰制科,名目繁多,随时不同。/墈+书?君? !勉¢肺+粤+犊*肇于贞观[6],称制科及第者著于显庆[7],犹清代“博学鸿词”、“经济特科”之类;已中进士,亦应制科,且有一应、再应者[8]。入选之人,每次不过三数名,又非岁岁举行,对仕途无如何影响。
此外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六项;秀才科最高,贞观后因事废绝[9]。明法、书、算三项比较专门,正如《通典》一五称:“自是士族所趣向,唯明经、进士二科而已。”今更进一步推阐开元后进士科得势之必然性。
据《通典》一四,隋炀帝始设进士科[10],只试策问,与明经科相同。高宗调露二年,刘思立奏二科并加帖经,进士又加试杂文(即诗赋),中间或暂有更张,但不久即恢复旧制,(参《通典》一五及《会要》七六)此为唐代考试进士之常式。由是,可见进士于诗、赋之外,亦兼“经术[11]”。至于两科考试,依《六典》所举,都经过三关,现作比较表如下:
两项比观,明经多帖两经,似乎较难;然《孝经》、《论语》文字无多,不难兼习。+卡?卡·小+税?网\ /哽_新?蕞\快¨明经初试之及格标准,比进士增一条。进士三试策问,比明经增两道,所差亦有限。最殊异者在二试;明经只口问经之大义,进士乃写诗、赋各一篇,吾人对此,首应讨论者两科所习,是否可以“旧学”、“新学”为分野[12]?考诗体溯源于三百篇,赋体两汉极盛,初唐诗格仍上继齐梁(元好问《论诗》,“风流初不废齐梁”)。乌得谓之“新学”?永隆二年敕:“如闻明经射策,不读正经,抄撮义条,才有数卷”;开元廿五年敕:“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均《会要》七五)应明经试者之空疏敷衍,活画现形。又开元十六年杨玚奏:“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天宝十一载敕:“比来试人,颇非允当,帖经首尾,不出前后,复出者也之乎颇相类似之处下帖,”(同上《会要》)考试主司之无聊作风,有同儿戏,究其极则如唐文宗所云“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南部新书》乙)流弊如此,安得称曰经术?更安得谓由门族之异而所习各殊?
原夫材质、生活,彼此不齐,事务执行,难易有别,国家取士,理应兼顾各方,不能专悬一最高目标,亦不能偏用一特低格式,职是之故,考试方法本来相同之明经、进士两科,遂逐渐发生歧异。′微*趣/晓.说- ,哽?薪\最-全.然而某种方法施用于某科,只属定制时偶然之性,及其施行稍久,进士优胜、明经落后之趋势,乃得形成。换言之,中唐以后进士科之重用,始属于必然性,其理由如下:
1.明经“试义之时,独令口问,对答之失,覆视无凭”,(《会要》七五)不负责任之主司,便不难徇情作弊。进士诗、赋限韵,要自出心裁,比口试专凭默记者,难易有差。而且进士及第人之文策,须送中书门下详覆,防弊之术亦较密。
2.明经试策只须“粗有文理”,便可取中,可见悬格已低。
3.“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通典》一五)又大和四年格,进士不过廿五人,大和八年格,明经不过一百一十人,(《会要》七六)大抵取录进士之数,平均每年总不过三十[13],故当时人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摭言》)何况,隋开皇三年以后,海内一命以上之官,都经吏部除授(见《隋史》二节),自须安插若干士人;故权德舆云“取明经初不限员”,而一般急于求禄资生者咸出其途,趋之既多,取之就不能不放宽矣。
4.朝廷典制对于两科升沉,影响亦非常之大。唐承六朝骈俪,高宗后风始渐革,具见前节,唯是除授制敕,依然保存旧习。诏敕起草者初为中书舍人,玄宗时始渐移其重要部分于翰林学士,机密之件,有时直须宰相执笔(见前五节)。骈文与诗、赋性质相近,若粗有文理之明经,安能胜此?“权德舆为礼部侍郎,擢进士第者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