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而登宰相者十人,其他征镇、岳牧、文昌、掖垣之选,不可悉数。”(《汉唐事笺》后集五)固由德舆衡鉴较精,亦进士能适应上级工作有以致之也。
通前文观之,进士比明经钻研较广,悬格稍高,名额又较少,《通典》所称开元廿四年以后“进士渐难”,自是实情。再从客观方面说,人情都贵难而贱易,社会上当然轻视明经;同时,进士所习能适应于上层工作,仕途上应易于进展。从主观方面说,人而志气低下,不肯奋斗,就会相率走向明经一途;反之,志趣高尚者则虽在寒门,亦必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由是寒族遂向进士科与贵族作殊死斗争,斗争愈烈,斯发展愈盛,两科孰优孰劣,已造成必然之趋势。
斗争之胜负何如耶?其态势自不难推知,偶遇主政者特殊助力,寒族非无暂时战胜之望,如高元裕奏请“科举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见杜牧《上宣州高大夫书》)武宗追榜,放顾非熊及第,天下寒酸皆知劝,(《唐摭言》)昭宗颇为孤寒开路,崔凝覆试,但是子弟,无文章高下,率多退落,(同上)是也。然而当封建时代,政治率为反动势力所把持、笼罩,主司恒被其支配,故大中进士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北里志》)六年崔瑶知贡举,牓出率皆权豪子弟,(《语林》三)又咸通中以前,牛、孔数家凭势力,每岁主司为其所制,(同上)职是之故,当时进士名额被旧族公卿子弟占去不少,其著者,凤阁王(易从)家自武后至大中朝有进士十八人,(《旧书》一七八)范阳卢氏自兴元元年甲子起,至乾符二年乙未止,除停举二年外,九十年中登进士者一百一十六人,(《语林》四)大和初冯氏进士十人,宿家兄弟叔侄占八人,(同上)崔雍兄弟八人、赵橹兄弟五人、李景让兄弟三人皆进士,(《金华子》及《语林》四)徐彦若四世进士,(《旧书》一七九)此外张元夫家有进士七个以上,杨虞卿、令狐楚家各七个,杨於陵、杨收、李宗闵家各三个,结果终是寒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