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1章完结

此六、七言调也,(《药园闲话》)则长短句早创于东周。惟两汉之世,在文艺场中调久不弹(民间歌谣不在此论),逮六朝而复活;明杨慎谓梁简文帝《春情》之格韵似《瑞鹧鸪》,清毛奇龄衍其说,推本于宋鲍照之《梅花落》,此外更举梁武帝《江南弄》等篇。

由诗而嬗渡到词,除前引元稹外,旧说多未能详析其真相,或以为起于偷声[87],甚者将“诗”“词”两项作鸿沟之分割。《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三九云:“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88],初无长短句。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句诗而已;《瑞鹧鸪》犹依字易歌,若《小秦王》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耳”,始提“虚声”的名称。《朱子语类》一四〇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又《全唐诗》附录云:“唐人乐府元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所谓“泛声”“和声”,同是“虚声”之变文[89],然说来话长,反不如元稹之“由乐以定词”,五字已尽其意,而“倚声”之命名较之“词”为浑成也。清汪森《词综》序:“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余,殆非通论。”张惠言《词选》序:“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又青木正儿言,有乐曲而无乐章,因新作乐章以应之,隋唐以来,西域等地传入乐曲极多,唱时或须一字之延,或须泛声之用,或须改修原曲以谋调和,如仍采用律、绝,极不自然,新作家因致力于顺应大势。总言之,破绝句之单调,脱绝句之传统而复归于乐府之长短句,更展开一新生面[90]。对于诗、词之源流、演变,可谓探得骊珠矣。

不想错过《隋唐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