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那箇”为“箇箇”,第一“箇”字呼如上声,用法相同。
“弥” 我弥当家(《语林》六引卢弘宣) 似即蒙古时代之“每”,今世之“们”。
“些” 应为些些似外翁(元稹诗) 有些(语录)。
“了” 亦遣输了(《政要》二) 此小事不打了 可向外相扑了,即与赏令去。(均《语林》三引文宗)
“著(着)” 鸡猪鱼蒜,逢著则吃(《语林》三引卢)欲与打著(同上引裴度)不知是计,便欲走去,而筑着山下伏兵(《续皇王宝运录》)其木于水中没着。(《敦煌本杂钞》)
“会” 阿家会舞清平乐(陈裕诗) “会”与“能”相对,今广州俗写为“哙”。
“也” 打了去也得,不打也得(《语林》三引陆象先) 即文言之“亦”,此为北方语失去收声之例。
“无” 李揆莫老无(《嘉话录》引德宗) 不知还得见儿无(元稹诗) 颇忆平昔无(《杂俎》一五) 句末疑问词,“无”在北方已失去发声之m,故转为“吗”。吾县西南对话时屡说“系无”,即北方之“是吗”。
“来” 使高力士扑灭了来(《禄山事迹》下) 去什么处来。(语录)
“还” 不知还得见儿无。(见前)
“儿” 织宫锦巧儿。(《卢氏杂说》)
“自家” 自家儿得人怜。(《因话录》)
“把” 把此文章笑杀他。(《卢氏杂说》)
“添丁” 卢仝有《添丁》诗。唐代女无“丁”称(见三十七节),故今语亦限于生男用之。
“年几” 忽因时节惊年几(白居易诗)大家年几不为小(《语林》五) 今常作“年纪”。
“竹笪” 笪音怛,《资暇集》下引江东语,今广州语同。
“抱(枹)木” 见《资暇集》下及《岭表录异》,今粤语谓轻松为pou,当即此“枹”字。
此外唐文习惯,好用“灼然”字,义犹“显然”,“为复”即“抑或”(如《元氏长庆集》三九:“并不言两税数内为复数外。”)“然后”常作“然”,朋友间相称以“卿”,(《家训》二)朝廷对高级官吏之诏书、批答,亦常用之。又隋唐间人凡二字名者喜省作一字,大业中虽断单称复名,(《匡谬正俗》六)一时未能尽革。此皆阅览两朝文史时所应注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