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李旦不是没有想过皇权在握的荣耀,也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够驾驭着日月,去赶赴诸神的宴会。^纨~夲*榊+戦, *追+醉/芯-章¨截\可是世事苍茫,没有权力的实质,只担着一个皇帝的虚名,又有何意义?武则天在怒其不争的同时,也很满意这种子弱母强的权力格局。既然儿子不愿意挑起这副担子,那么自己只好“勉为其难”地继续临朝称帝——“不是我喜欢当皇帝,而是皇子们挑不起这副担子”。
睿宗不像哥哥(中宗李显)那样,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不受控制为所欲为,他甘心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不去干涉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李旦是武则天几个孩子当中最聪明,也最有城府的一个,而且重情重义。在新旧权力秩序巨变的非常时期,低调的性格和应对时局的智慧帮助李旦渡过一道道政治险关。武则天的几个子女中,李显和太平公主后来都成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只有李旦没有死于政治阴谋。睿宗贵为皇帝,也仅仅做到免祸自保,而李隆基兄弟也从小就过着幽禁宫中的生活,童年时代的欢乐是极其有限的。\c¢u?i~w_e·i^j+u!.^i`n~f?o~
武则天登基后,武氏族人诬告李旦有异谋,欲置其于死地。酷吏来俊臣负责审理此案,在来俊臣的严刑逼供之下,皇嗣身边的亲随纷纷承认谋反,只有太常工人安金藏坚决不承认。太常工人以音乐为业,在唐代属于贱民,是贱民阶层中最上的一个等级。他对来俊臣说:“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话音未落,安金藏用佩刀自剖腹部,五脏皆出,血流遍地。武则天以政治家的敏锐,从安金藏凛然赴死的态度中,觉察到皇嗣谋反不实和社会底层民众对李唐王室的支持,下令停止审讯并令宫中御医为安金藏疗伤,李旦才幸免于难。
中国历史不缺乏小人物改写大命运的先例,他们用自己的血性和忠义在史册中留下了小人物的光彩。欧洲的骑士精神讲究“服务精神”和“敬忠守职”,简单解读就是“忠诚”,而这与中国的“义”的内涵是有相似之处的。.求′书+帮, ~追′嶵,鑫~璋-结.翻阅史书,每每读到那些激荡人心的故事,其中的血性仍如锋利的刃滑破血管,感觉血液喷薄而出。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能判断正义与邪恶,有善恶廉耻之心。我们都知道,礼义廉耻是士人安身立命的法器,对于安金藏这样的小人物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尤其在新旧权力秩序交替的转型期,每个人都“利义交战于心中”。小人物大可不必将自己陷于艰难时局,只需要骂骂娘就够了。正因为人们评判小人物的标准被压至最低,所以他们用鲜血和良知成就道义的篇章才会为历史所铭记。
这次事件,是李旦政治生涯中最为凶险的一次,如果没有安金藏的拼死反抗,谋反的罪名一旦坐实,李旦及其子女都会被处以极刑。李隆基当时年龄尚小,不可能完全理解这次触及生命底线的巨大风险。等到他成年之后,才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安金藏的忠义精神,理所当然地受到李旦、李隆基父子的一再表彰和嘉奖。事情过去将近四十年,李隆基还特封安金藏为代国公,于东西岳立碑,以铭其功;安金藏卒后,追赠其为兵部尚书。
整个武周时期,李旦一直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李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性格独特,经历也独特的皇帝。他的父亲、母亲、兄长、侄子、儿子都做过皇帝,甚至嫂子韦氏、侄女安乐公主、妹妹太平公主都有称帝的野心。他生在一个充满欲望的家族中,可是欲望并没有在他的心上生根发芽。睿宗“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他为了保全自己,一生做了三次关键性的避让:一让母后,二让兄长,三让儿子。在纷繁的宫廷斗争中,他的应对策略就是谦让与沉默。
武则天称帝时已将近七十岁,但宫廷斗争并没有因为换了一个新鲜的主人而有所止息,只是斗争的焦点由称帝和反称帝转换为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之争,也就是帝国未来的主人是姓李还是姓武。
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一方是以武承嗣、武三思为核心的武氏集团,另一方则是忠于李唐王室的朝廷重臣,而非李唐皇室成员。这时候的李唐皇室在武则天的一再清洗之下,已经凋零无几。武则天的态度始终处于半明半寐的状态,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机会,可又捕捉不到机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