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章完结

爱新觉罗家族之所以值得重视,不仅因为它曾是清代中国的主宰,而且它的历史命运跨越了朝代,经过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x_i¨a¢o+s!h~u\o,w`a!n!b_e?n¢..c,o-m′

爱新觉罗氏最初只是明代女真觉罗姓的一个支裔,15世纪末,在努尔哈赤(即清太祖)领导下崛起于辽东,次第削平诸部,基本实现了女真诸部的统一。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老城)称汗,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此后,金国势力迅速扩大,兵锋直指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经济发达,但在政治军事上却日益衰朽的明王朝。明崇祯九年(金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改汗称帝,更国号“大清”。在此前一年,废除“女真”旧族名,改称“满洲”。清顺治元年(1644),清朝定鼎北京,统一全中国。爱新觉罗家族随即成为满洲贵族中地位最显赫的皇族。

从清朝入关(1644)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末帝退位,爱新觉罗家族先后出了十代皇帝,即顺治帝(1644—1661)、康熙帝(1662—1722)、雍正帝(1723—1735)、乾隆帝(1736—1795)、嘉庆帝(1796—1820)、道光帝(1821—1850)、咸丰帝(1851—1861)、同治帝(1862—1874)、光绪帝(1875—1908)、宣统帝(1909—1911)。¨二\芭+墈¨书!王+ /最^鑫.漳,节+哽*新*筷\

清朝前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黄金时代。入关时,族中子弟秉承满民族剽悍勇猛、奋发进取的风习,或披坚执锐,效命疆场;或运筹帷幄,擘画戎机,为清朝的巩固和发展,建有殊勋。及“康乾盛世”,对内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对外开疆拓土,炫耀武功,清朝鼎盛一时,爱新觉罗家族的荣誉、特权、财富也相得益彰。

不过,与爱新觉罗家族繁兴之路相伴随的,不仅有建功立业所带来的巨大欣喜,也有一连串骨肉相残所酿成的沉重悲哀。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清世宗胤禛,围绕着对最高统治权(在早期为汗权)的觊觎与争夺,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带有血腥的悲剧。直到胤禛创立“秘密立储”法,才消除了家族内部不断制造分裂和仇怨的最大隐患。*0~d^i*a′n′k-a?n¨s¢h_u′.?c\o!m·

爱新觉罗家族为了维护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是与以往的历代王朝统治者一样,都无法避免盛极而衰的历史归宿。天潢贵胄子弟,世享俸银禄米、锦衣玉食,几代下来,祖辈当初顽强的竞争力和生气勃勃的进取心,因耽于享受与怠惰成性而逐渐丧失。在他们中间,温文儒雅之士虽实繁有徒,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已寥若晨星。皇族统治能力的萎缩,无疑是清朝衰朽的先声。

乾隆末年,清朝已开始呈现出衰落迹象:包括皇族在内的统治集团奢华成习,挥霍无度,大小官吏贪贿成风,鱼肉百姓,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嘉庆年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当清王朝这艘庞大陈旧的航船在传统制度的故道上缓缓行驶时,外部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取得胜利以来,资本主义首先在欧、美各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殖民主义者将侵略扩张的魔爪伸向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引起全球性政治格局的大变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清道光二十年(1840),固步自封的爱新觉罗王朝第一次承受了上述变革掀起的冲击波。这一年,英国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被大炮轰开。王朝统治从此江河日下。在内忧外患的频频困扰下,即使爱新觉罗氏的最高统治者并非个个都是才具平庸之辈,面对大厦之将倾,也只有自叹回天无力了。

处于衰世中的爱新觉罗族人,其生存与发展也遇到新问题:咸丰、同治年间,苦于财政拮据的清廷不得不大幅度裁减每年发给皇族的养赡银米。皇族教育制度也日益凋敝。许多族人所入不足温饱,又受不到良好教育,往往“昵近匪人,放僻邪侈,无所不为;自好者,亦只安分耐贫而已”。[1]清朝末叶,已是风雨飘摇,甚至连皇位继承,都

不想错过《爱新觉罗家族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