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显赫家庭及其姻亲,接二连三在康熙帝面前失宠。?咸~鱼!看*书-罔. `最`鑫′蟑/劫·哽+歆~筷-首先失势的是岳端舅父索额图,因为阿附皇太子胤礽,被玄烨骂作“本朝第一罪人”,于四十三年(1704)被幽禁,不久死于幽所。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在此之前,安亲王岳乐已被罢免议政王大臣和掌宗人府事的职务,并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去世。但到三十九年,随着索额图处境的恶化,死去多年的岳乐被弹劾,降为郡王,削去谥号。他的3个有爵位的儿子,包括岳端,也由此受到降爵、停袭的处罚。岳端是在15岁时封为郡王的,父亲死时他21岁,被降为贝子,到39岁被革去贝子爵,成为闲散宗室。这种每况愈下的境遇,对他的文风和诗作格调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或者也是他中年夭折的重要原因。岳端被革爵时,玄烨给他定的罪名是“各处俱不行走,但与在外汉人交往饮酒,妄恣乱行”。所谓“妄恣乱行”,不过是与汉名士相互交友,一起吟诗作画而已。岳端与著名的《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情谊甚笃,在《题长春花·寿孔尚任母》诗中说:“孔君与我交,诗文兼道义。!l^a/o′k.a.n·s/h*u+.`c+o!m_孔君不挟长,我亦不挟声。”[75]岳端不以王公贵族自矜,以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孔尚任,主要是敬佩他的文学才能,并从这种交往中获得教益。岳端政治上屡受挫折,郁郁不得志,转而采取消极避世态度,他看透了富贵又看透了虚名,不满现实又不与之抗争。他不赞成屈原那种“虽九死而仍不悔”的忠君做法,认为投江而死毫无意义:“世途不可处,水底不可留,我劝大夫一杯酒,庶几醉乡还可游。”[76]把借酒消愁,一醉方休,作为求得解脱的最佳办法。这种人生态度及生活方式,对后来宗室文人影响深远。岳端著作有《玉池生稿》、戏曲《扬州梦传奇》。
岳端家族中,在文坛上享有声誉的还有他的堂弟博尔都。博尔都,字问亭,号“东皋渔父”,辅国公拔都海子,封辅国将军。康熙四十七年(1708)卒,后坐事追削爵。这位贵胄子弟从未参与政治,长期闲居北京郊外的东皋草堂,过着饮酒赋诗的闲适生活。¨丸,夲?神*栈· +嶵?芯/璋′截-更\薪·快!博尔都少壮耽吟,清稳可诵,一时名士画人如施闰章、毛奇龄、屈大均、汪琬、孔尚任、姜宸英等人多从之游。他曾写《宝刀行》,慨叹自己无用武之地的苦闷。这类借刀自喻的方式,后来成了爱新觉罗子孙诗作中一种常见的传统。[77]博尔都著有《问亭诗集》。汪琬为此集作序,赞其诗“近体清新,歌行雄放”。值得注意的是,他身为皇室贵胄,竟与反清志士屈大均友善。屈大均,广东番禺人,素有文名,与陈恭严、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他曾参加抗清战争,失败后遨游北方各地,伺机恢复。后与博尔都结识。博尔都有《寄怀屈翁山》诗,内有“翡翠生南海,营巢傍蜃楼。稻粱那可致,罗网不能求”[78]句,盛赞屈大均高尚的品质,不受博学鸿儒科利诱的民族气节。并提醒他“锦翼妨猜妒”,可能受到陷害。两人交情深笃,由此可见一斑。这首诗仅见于抄本《问亭诗集》,后来刊行的《问亭诗集》已被删除,显然是担心贾祸。
岳端侄孙文昭,也是著名宗室诗人。文昭字子晋,号芗婴居士、紫幢轩主人,又自称北柴山人。师从名士王士祯。与汉文人姜宸英、查慎行诗歌唱和。康熙三十八年(1699)应宗室乡试,因用《庄子》中语言被处分。后辞俸家居,过着“除却吟诗百不为”的生活。著有《紫幢钞诗》、《芗婴居士集》。王式丹称其诗以鲍、谢为胚胎,而又兼综众多,撷百家之精华,[79]又编宗室诗为《宸萼集》,分上中下3卷,共28家,诗376首,各著小传。
清初宗室王公“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宏扬的是骁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康熙以降,天下太平,在汉文化的陶熔下,宗室贵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岳端一家,代表了从这一特权阶层中分离出的贵族文人,他们崇尚汉文化,追求一种闲适恬淡的人生。清朝恩养天潢“至优至渥”,贵族子弟无须为衣食奔波,也不必像汉人士子那样汲汲于功名利禄;康、雍年间,专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