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贵族中仍旧珍视本族语文的,在晚清时代奕绘可能是仅有者之一。/鸿\特~小\说^王′ ~首,发_奕绘为嘉、道时人,乾隆帝曾孙,袭爵贝勒。他在写给儿辈的《清语》诗中写道:“大清爰建国,天命始为书。地据三韩旧,言犹渤海余。诹咨通训诂,问学辨虫鱼。继志毋忘本,生民各有初。”[146]“天命”为清太祖年号,自明万历四十四年至天启六年(1616—1626),共11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满洲文字(老满文)实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建国前。奕绘“天命始为书”只是概指太祖时代。他在诗中并未说明满语文有哪些优越性,只是提倡“毋忘本”而已。
然而光绪朝以降,即使在宫廷之内,满语也被废弃不用。据说叶赫纳喇氏对于满语就认识肤浅,甚至达到“差不多可以说完全不识”的地步。如批阅文件只批汉文,不阅满文。“垂帘听政”达几十年的慈禧太后尚且如此,无怪乎满语会完全丧失“国语”的地位。/x~t,i¨a~n\l*a`i/.`c/o,m·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的庚子条约,备有法、英、德、汉四种文本,已没有满语的一席之地。
清开国帝王以弧矢定天下,骑射曾发挥重大作用。作为八旗王公子弟,当他们长驱数千里,刚刚从寥廓的关外大平原移居北京时,依旧勤肄骑射,毫无懈怠。康熙年间,宗室文昭在《题东峰二弟春郊步射小照》一诗中写道:
辫发高盘绿染油,春风扇物手初柔,挺身独立花阴下,臂挂雕弓捻骲头。[147]
诗中点染出一位贵族子弟步射的英姿:为了射箭的便利,将油黑的辫发盘在头顶上,只见他臂挂雕弓,手持骲头箭(一种骨制箭),信心十足地挺立在树影下,准备大显身手。
骑射郊猎也是王公贵族的重要生活内容。文昭《校猎行》,即歌咏了行围时的骁勇气概和满载而归时的盛况:
朔方健儿好驰鹜,擒生日踏城南路。怒马当风势欲飞,耳立蹄不肯驻。大箭强弓身手热,一时杀尽平原兔。穿心贯腋血纵横,锦鞍倒挂纷无数。君不见,独孤信,会猎归来日已暮,侧帽驰马人争慕。!晓?税_宅¨ ¢哽+薪~蕞~筷+[148]
清朝帝王为了维护政权,保持民族本色,不仅号召八旗子弟经常练习骑射,而且带头“秋狝木兰(围场)”,倡导尚武精神。康熙帝晚年曾回忆:朕自幼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狲1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2只、哨获之鹿数百,其余在围场内随便射获的野兽不可胜数。数量如此惊人的收获当然不会是玄烨一人取得的,但他娴于骑射应是没有疑问的。据奕赓《寄楮备谈》说,玄烨曾经在一天内射兔318只,确是寻常人毕其一生也难以做到的。
乾隆帝弘历一向注意武事,曾说“弓矢乃八旗旧俗,而神武实万世之家风”。他身为一国之尊,骑射娴熟,坚持行围狩猎。每年八月十三日在避暑山庄度过自己的生日,八月十六日率领皇子皇孙到木兰围场行围打猎。乾隆五十四年(1789),他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翁,按向例于八月十六日由避暑山庄启跸去木兰围场。这是他最后一次秋猕,在围场住了20天,行围13次,命中三鹿。纪事诗中因有“将至八旬犹策马,命中三鹿去未空”句。
图24 郎世宁《 弘历射猎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八旗子弟的骑射技术,在乾隆朝以后渐成虚文。但清朝皇帝仍旧身体力行地加以表率和提倡。据说道光皇帝的骑术至精。咸丰皇帝尽管体弱,骑术亦娴。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野兽之际,坠马伤股。经上驷院骨医治疗后,终生行路不便。咸丰初年,京师市井传有“跛龙病凤掌朝堂”之谣。龙,指咸丰帝,病凤指慈安后体弱多病。[149]但不管统治者如何殚思竭虑,身体力行,却无法重振祖辈雄风。讲武的旧典旷废。
旧制,宗室习射,由亲王至闲散宗室10岁以上,左翼以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右翼以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在镶黄旗教场演习骑射。觉罗成员也必须参加这项活动。自20岁以上有品秩宗室,每步射两次,兼骑射一次。每年春秋两季,各擐甲习射两次。由宗人府考其勤惰优劣注册,劣者交族长学长给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