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年幼之人怎能学如此虚伪的东西!乾隆帝声称自己当皇子时从来不敢私取别号,仅有的一个别号“长春居士”还是皇考(指雍正帝)赐的。但是从来不用它署款题识。诸皇子如不知省改,相习成风,必致八旗子弟“咸以脱剑学书为风雅”,关系国运人心。[159]为了防微杜渐,他命将这番话写出来贴在皇子书房墙壁上,让他们“触目惊心”,永志不忘。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即使对生养深宫的皇子,汉人习尚也有莫大的吸引力。
汉人传统,各宗族、家族在取名上多采取以字排辈的办法,即同辈人取名排一相同字,用以区别辈分。这种命名法,把族人名字框定在经纬网络中,支辈分明,从姓名中便可看出是否属于同宗、同辈分或者哪一支,它是汉人家族关系的体现和维系宗法制度的一种方式。[160]清初满人没有这种取名习俗。入关后较早仿行的是爱新觉罗皇室,至康熙朝始仿汉人宗谱拟定字辈的制度。玄烨共有35子,其中11子早殇,24子有嗣。玄烨头3个皇子,分别起名“承瑞”、“承祜”、“承庆”,第四子名“赛音察浑”,五子、六子分别名“保清”、“保成”(即皇太子胤礽)。这些皇子的名字,有时按同一字排列,有时又无章可循,而且排列之字先后换过三次(“承”、“保”、“长”)。这一现象,反映了满汉两种文化交融时期,人们兼而采之,难做取舍的心态。康熙二十年(1681)后,玄烨才按“胤”字排辈,为皇子命名,并定下一律用“示(礻)”旁。如将保清(皇长子)改成胤禔,保成(皇太子)改成胤礽。皇子命名的汉化过程至此完成。[161]其后为历朝清帝所遵循。胤禛即位以后,其兄弟之名的上一字胤改为允字,以避皇帝名讳。胤禛给诸皇子取名,上一字为弘,下一字均从日旁。以后乾隆帝又在弘字辈下,钦定“永、绵、奕、载”四字。诸皇子取名,上一字为永,下一字为玉旁。嘉庆帝诸子,上一字为绵,下一字均从竖心(忄)旁。道光帝之子,上一字为奕,下一字有三子从系旁,三子从言旁。在载字辈下,旻宁亲选“溥、毓、恒、启”四字,依次命名。咸丰帝奕续拟的字辈为“焘、闿、增、祺”四字。从胤、弘二字算起,共编列十四个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