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9章完结

将汉人常用的平安吉庆、福禄寿喜一类字眼运用到名字中,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我¨的/书`城` !免!废¢越~毒+清朝所取年号,如康熙、嘉庆、咸丰、祺祥(后改同治),都含有安泰吉庆的意思。入关后历朝皇帝,每年年终都要亲自书写福字、寿字,颁赐中外大臣。表达良好祝愿的多样性,无不反映出汉文化的影响。

清代后期,远支宗室、觉罗中直接用汉字命名的越来越多,如文元、永祥、崇善、富祥、贵福、寿山、福海之类,都是一些吉利的字眼。不过,旗人和宗室中也有戏谑为名的。嘉庆年间,有取名“吴(与“无”谐音)米粮贵”的。又有某宗室,素喜收藏鼻烟盖、珊瑚、翡翠,摩挲玩赏,胜似稀世珍宝。宗室生四子,长子曰奕鼻,次子曰奕烟,三子曰奕壶,四子曰奕盖,合起来为“鼻烟壶盖”。说来可发一笑。旗人雅好调侃取乐的天性,据此可见一斑。

话说回来,叫什么姓,取什么名,本来纯属个人私事,但清朝皇帝却偏要横加干涉,并把这件事看成保持“国语骑射”传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乾隆五年,有宗室名叫“望瑞”,弘历认为他的名字不能用满文连写,下令更改。又有镶黄旗满洲人叫“何督”的,弘历认为他的名字与汉人无异,命改为“和都”或“赫督”。¢e~8¢z`w?.¢n.e~t^乾隆二十五年谕言:八旗满洲,蒙古皆有姓氏,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姓氏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整饬,因循日久,必各将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又谕言:满洲名氏从来都是取满语与汉语对音来书写汉字的,不准依附汉姓,有意牵混。他要求旗人名字的第一个字不准用汉人的姓,以免引起误解。他还规定旗人命名不准用三个字,以与汉俗相区别。嘉庆年间,有觉罗名“觉罗太”者,“指姓命名致蹈汉人习气”,受到颙琰严饬。[158]

在乾隆、嘉庆两朝上谕中,有关旗人和宗室觉罗“效法汉人习气”更改汉姓汉名的内容举不胜举。皇帝虽然将这种现象上纲到“数典忘祖”的高度,痛斥这些人为“无耻之尤”,或者不惮其烦地亲自干预更改姓名,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旗人改从汉姓汉名,不仅是仰慕汉习,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人数众多的汉人当中,又不可能摆脱与汉人的频繁接触,而旗人称呼满名不免拗口,且难记忆,旗人为交往的便利起见,取汉姓汉名是顺乎自然的选择。

在满洲人中,宗室子弟自幼学习条件最优越,汉学修养最为精深,他们不仅取汉名,而且又加表字,使名字更加复杂。`小_税′C¢M?S` ~最¢鑫/璋¢踕~更/芯/快*表字(旧称台甫),即人在本名外所取的与本名有意义关系的另一名字。人们相互间为表敬重,便以表字相称,而不直呼其名,益显彬彬有礼。从清初开始,宗室贵族为与汉文人唱酬应和,还出现了取别号的习气。与汉文士一样,他们常用别号来表示本人的志向、情趣、嗜好。清初满洲诗人鄂貌图,字麟阁,一字遇尧,开风气之先。高塞,清太宗皇太极第六子,雅好文学,号“敬一道人”。康熙间宗室岳端又名蕴端,字正文,号“红兰室主人”,又号“玉池生”、“东风居士”、“长白十八郎”。宗室博尔都,字问亭,号“东皋渔父”。饶余亲王阿巴泰第三代孙文昭,字子晋,号“芗婴居士”、“紫幢轩主人”,又自称“北柴山人”。雍正以降,宗室中取字、号者已相当普遍。嘉庆帝颙琰曾忆及年幼时的一件事,一次乾隆帝见他手拿一把折扇,上面的题画诗句落款,有“兄镜泉”三字,询之是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手笔,“镜泉”即十一阿哥为自己取的别号。乾隆帝随即在乾清宫召见大学士、军机大臣和诸皇子加以训斥,认为这种诗画题咏是受汉文师傅影响的书生习气,“以别号为美称,妄与取字,而不知其鄙俗可憎”。他还说,皇子读书,只应该讲求大义,使之有益于自己身心,这些寻章摘句都是“末务&rd

不想错过《爱新觉罗家族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