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6章完结

康熙帝玄烨自幼生长宫中,受到满汉两种文化熏陶,亲政后勤学不辍。,看`书_屋′暁¨税′蛧^ ¨蕪~错·内/容_平定“三藩”以后,全国局势趋于稳定,几个皇子次第长大,玄烨从培养新一代统治者的角度,开始对皇子进行系统教育。特别是对立为太子的皇二子胤礽,督责更严。玄烨曾说:“自古帝王,莫不以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朕恐皇太子不深通学问,即未能明达治体,是以孳孳在念,面命耳提,自幼时勤加教督,训以礼节,不使一日暇逸,曾未暂离左右。”他还说:“朕谨识祖宗家训,文武要务并行,讲肄骑射不敢少废,故令皇太子、皇子等既课以诗书,兼令娴习骑射。”[22]法国传教士白晋很熟悉宫中皇子教育,他记述说:诸皇子的教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他们的保傅都是从青年时期起就在宫廷里培养的最有才学的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皇帝还要亲自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批阅他们的文章,令他们在御前讲解功课。[23]

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四云:“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寅刻(凌晨3—5点)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早上5—7点)。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退迟者,至未(下午1—3点)正二刻,或至申刻(下午3—5点)。*萝*拉_暁?说- /追^蕞~新~蟑\洁/”[24]这一教子“家法”,是在康熙朝出现,并逐步完善的。

玄烨教育培养皇子,首重择选名师,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耿介、徐元梦、达哈塔、顾八代、法海等人,不是汉人硕儒即是满洲名臣。玄烨为子择师的标准十分严格,既要品行端方,又须学问优长,二者兼备,缺一不可。但他对满汉老师又有不同要求。他曾向皇太子胤礽的满洲师傅、尚书达哈塔授意说:汉人学问胜满洲百倍,朕未尝不知,但恐皇太子耽于汉习,所以不任汉人,朕自行诲励。令皇太子略通汉文,于凡学问之事,似无扞格。且讲解书义,有汤斌等在,尔惟引若等待奉皇太子,导以满洲礼法,勿染汉习可也。[25]达哈塔身为吏部尚书,“不但不通汉文,即汉语亦不甚知”,反因此被委以教养皇太子的重任。玄烨深知满、汉习俗不同,担心皇子濡染汉习,特设满洲师傅,教授本族文化风俗,可谓用心良苦。满、汉师傅并设,又反映了爱新觉罗皇族对满、汉两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并构成有清一代皇子教育的基本特色。

系统学习儒家经典,是玄烨为皇子们规定的重要受教内容,也是汉人师傅的主要职守。胤礽6岁时,由汉师傅授以性理诸书。*精·武\暁~税′罔· ¢更_歆¢醉¢全!待至13岁时,玄烨又仿行明代教育东宫的做法,让太子出阁读书。此后,胤礽多次在大臣们面前讲释儒家经典。如康熙二十六年二月十七日辰时(早上7—9点):“皇太子会讲,九卿齐集,上不御乾清门。”[26]一个不满13周岁的少年,能在满、汉大臣面前,将晦涩难懂的经书讲解得条条是道,只能是刻苦学习、长期积累的结果。理学名臣、胤礽的师傅汤斌在给家人信中这样谈及太子的学习:

今(太子)出阁之后,每早上亲背书,背书罢,上(皇帝)御门听政,皇太子即出讲书。讲书毕,即至上前问所讲大义,其讲即用上日讲原本,不烦更作。自古来帝王教太子之勤,未有如今日者也。[27]

玄烨除在宫中亲为太子讲授四书五经,还要求太子必须逐日将所授内容背诵复讲,以收精熟贯通之效。

玄烨对其他皇子的教育也很重视。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初十日,玄烨当着满、汉大臣的面,对诸皇子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考核。他从几案上取下十几本经书,交给汤斌,命他信手拈出,令诸皇子诵读。根据汤斌选定的章节,皇三子、皇四子、皇七子、皇八子依序各读数篇,无不“纯熟舒徐,声音朗朗”。接着,皇长子讲格物致知一节,皇三子讲论语乡党首章,“皆逐字疏解,又能融贯大义”。[28]这一年,皇长子胤禔16岁,皇三子胤祉11岁,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在10至7岁之间。玄烨自述幼年读书必以120遍为率,认为非如此不能融会贯通所读经典的义理,他要求诸皇子同样照此办理,所以能在学业上养成扎实的功底。

皇子在宫中学

不想错过《爱新觉罗家族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