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3章完结

满洲统治者设翻译科,旨在造就精通本族语文的专门人才,乾、嘉以降,满文用途无多,满人能通满语满文者日见其少。·w-e.n·x~u\e!t¨x?t-.*c`o\m.以至翻译乡会试呈后继无人之势。嘉庆二十四年(1819),宗室参加翻译乡会试的仅有9人。颙琰谕称:“此皆由宗室等平时专习八股竟不以习学翻译为先务。”[60]在这以前,宗室翻译会试一次19人入试,曾命取中3名,又一次11人入试,曾命取中2名。此次会试,尽管只有9人,颙琰命仍以取中2名为额,意在鼓励宗室子弟留心满语,把翻译考试作为进身之阶。与汉人乡、会试取中机会相比,宗室翻译乡、会试条件之优显而易见,然而却不能扭转颓风。以至应试之人往往请人枪替,而通晓翻译者因此牟利反而不愿中试。发展到后来,翻译乡、会试取中之人“竟有不能清语者”,[61]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嘉庆二十四年闰四月,颙琰命嗣后考试翻译应照文闱例一律复试,以杜倖进。这一年报考宗室翻译乡试的原有8名,一旦谕命复试,8人中便有7人报病,退出考试。报考者仅剩1人。可见宗室应试者“素不好学,央人代倩”,希图舞弊侥幸。道光以后宗室应翻译试者甚少,咸丰十年(1860),只好归并八旗同题考试,合并取中,试卷弥封不分字样。

有学者据《玉牒》统计:宗室共有中举者228位,中进士者104位;中翻译举人者44位,中翻译进士者14位。*d?u/a.n_q¢i/n-g-s_i_.¨n`e¨t.合计宗室举人、进士为390位,约占皇族总人口的6‰。[62]

清廷虽不欲宗室奋功名于科举,但其中获举人、进士者本已无多,物以稀为贵,取中者自然易获青睐,与汉人进士比,有更多的发达机会。自嘉庆四年(1799)至光绪十二年(1886)近90年间,宗室中科举者约316人,其中入仕而得赐谥者6人,任大学士者5人,协办大学士1人,官一品者11人,官二品者18人。在清人2万余人进士中,宗室虽为数寥寥,但其得升高官的比例,与普通民人比相隔天渊。[63]

清廷兴办宗室教育,实行科举考试,客观上助长了重文轻武风气的养成,热衷功名之辈不断增加。宗室女文篁因反对丈夫演练骑射,撰有《枕云夫子欲集习骑射之场,诗以代谏》,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写道:

闻道相识宅,重开射雉场。虽然一艺熟,终虑百篇荒。分寸阴堪惜,清闲日正长。幸逢文盛世,何必羡穿杨。[64]

文篁是乾、嘉时人,字湘华,克勤郡王之裔。宗室才女,有《佩兰轩绣余草》传世。她的丈夫原任侍卫,因骑射不佳,弃职别图,后有所悔悟,准备重新操演弧矢。文篁颇不以为然,在诗中希望丈夫珍惜光阴,努力读书,博取功名,不要因为习武而荒疏了学业。?E-Z?暁-税_枉^ +勉?废+粤!渎·所以她在另外两首诗中进一步规劝丈夫:“休将折桂手,博取射雕名”,并以双亲期待、自己夙愿来感动丈夫。“国语骑射”是统治者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收效甚微。学习骑射往往流于形式。文篁提出“幸逢文盛世,何必羡穿杨”,集中反映了贵族中重文轻武的习尚,而这种习尚的风靡,与宗室教育的普及与文化水平的提高,又是呼吸相应的。

不过,宗室教育完全服务于科举考试,也产生了严重弊端。满洲旗人震钧《天咫偶闻》卷四评述八旗官学的情形时说:

教习之勤惰有赏罚,学生之优劣有进退,岁颁巨款以为俸薪、束修、奖赏、膏火、纸墨、书籍、饮食之费,于是官学遂为人才林薮,八旗子弟无虑皆入学矣。至近数科,每一榜出,官学人才居半。然费如许心力所造就者:举业耳,于学之实,固无当也!

八旗官学有多种形式,其中也包括专为皇族办的宗学和觉罗学。国家花费了大量财力,造就的却多是对科举功名趋之若鹜,而无真才实学的庸碌之徒。康熙三十八年,宗室文昭参加会试,第三场(后场)因用《庄子》中语言被放,他大为不满,对宗室教育与八股取士尖锐抨击。他指出考试八股,导致士人知识贫乏,头脑昏聩:“童时就家塾,所教悉以鄙。上口四子书,俗解袭糠秕。稍长肆举业,钞誊百篇已。灵府锢不开,顽肠何可砥。惟取弋科名,谁复究根柢。”[65]四子书即四书,孔子《论语》、曾子《大学》、子思《中庸》、孟子《孟子》的别名。他认为这

不想错过《爱新觉罗家族史》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