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制度意味着皇子分府时被赋予了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特权,与这种特权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府第的赐予。¢精-武^暁?税*蛧\ -勉¢费`阅-渎*
(二)赐予府第
对王公赐予府第的做法,始于清朝入关以前。在完成于康熙八年(1669)以前的《盛京城阙图》上,绘制并用满文标明了开国时代建于盛京的11座王府。[236]
崇德年间定:亲王府,台基高1丈。正房1座,厢房2座。内门盖于台基之外,绿瓦朱漆。两层楼2座,并其余房屋及门,俱在平地盖造,楼房大门,用平常筒瓦,其余用板瓦。
郡王府,台基高8尺。正房1座,厢房2座。内门盖于台基上。两层楼1座。正房及内门,用绿瓦。两厢房,用平常筒瓦,俱朱漆。余与亲王同。
贝勒府,台基高6尺,正房1座,厢房2座。内门盖于台基上。用平常筒瓦,朱漆。余与郡王同。
贝子府,正房、厢房,俱在平地营造,大门用朱漆、板瓦。[237]从实地踏勘看,当时王府为长方形两进院落。^x-i,n?d\x~s+.¨c_o\m′虽然它们的形制远不如入关以后那样宏大豪华,但是已经体现出宗室诸王的特权地位以及内部的严格等级。
清朝定鼎北京,以外城(南城)居住民人,以内城安置旗人。于是“定两翼之位,列八旗之方,拱卫皇居,星罗棋置”。[238]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德胜门内,并在北方。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并在东方。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并在西方。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并在南方。以后,八旗宗室王公,各依旗分,起建王府。
有的王公府第系依明朝高官贵戚的巨宅大院重修。如礼亲王府为明崇祯帝外戚周奎宅。第七代礼亲王《老槐行》序云:“兰亭书屋后有老槐,苍苍高荫,百尺遥接,清流激湍,扶疏古干,盖数百年物也。传为明代皇帝周奎所植,邸第固周奎旧宅,府在其园中,而奎宅乃今之园也。”他感慨人世变迁,沧海桑田,“老槐所阅者多矣”,因作长歌以纪之:
汾阳邸等昔为寺,咸阳宅舍皆荒棘;今古迁移多变更,废兴相因皆有礼。^纨~夲*榊+戦, *追+醉/芯-章¨截\忆昔壮烈甲申前,周家宅舍何巍巍;公侯将相出一堂,势重威尊谁敢比。一朝废弃市朝隔,吾家邸第因之起;昔为园圃今高堂,昔日大厦今流水。[239](下略)
礼亲王府虽依周宅旧址,但多所更新,规模更为宏敞靡丽。这种情况,在诸王中应是有代表性的。
另外,还有一些王府,是在皇子分封时,由工部负责建造的。如康熙六年裕亲王分府,十四年恭亲王分府,均按一定规制起建府第。康、雍年间,还相继建造了康亲王府(正红旗)、显亲王府(镶白旗)、庄亲王府(镶红旗)、简亲王府(镶蓝旗)、恒亲王府(镶白旗)、怡亲王府(正蓝旗)、果亲王府(正红旗)、理亲王府(镶蓝旗)、顺承郡王府(正红旗)、平郡王府(镶红旗)、信郡王府(正蓝旗)、愉郡王府(正红旗)、履郡王府(镶白旗)、淳郡王府(镶白旗)、宁郡王府(正蓝旗)、惠郡王府(镶红旗),多系自造。[240]其他贝勒以下府第繁多,不能悉载。
顺治九年(1652),就王府规制作了具体规定,康熙年间进一步提高了亲王府的规格。[241]其门庭殿屋,间数多少,台基高低,尺寸大小,屋瓦颜色,彩绘图画,各有一定制度,一定的名称,不许稍有僭越。王府建筑多采用“大式”做法,应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雕砖、雕木、彩画、刻石等精细工程。在北京城里,是仅次于宫殿、坛庙的建筑。
王府的建造形制,中路一律相同,东西两路没有一定之规,可以自由配置,下面是中路的形制:
亲王府门5间,郡王府门3间,又称宫门(均系坐北朝南),前有门罩(即上有起脊屋顶而下无门窗者曰罩),过道高出地基。府门东西各有角门1间,均叫阿司哈门(满语:阿司哈,“侧”的意思),供人们出入。府门外有石狮、灯柱、拴马桩和斜行(读霞杭)木(古曰行马)等设施。与府门相对的为影壁。门内俗称狮子院,因院内正中即宫门,宫门外有石狮,故名。
图33 王府门内(青木正儿《北京风俗图谱》)
图34 王府门前(青木正儿《北京风俗图谱》)
进府门,东西两厢各有楼房3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