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帝奕的异母弟。奕6岁入上书房,与四兄奕共同学习。据说他在武艺和知识方面均优于奕。曾制枪法28势,刀法18势,道光帝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6]道光帝在选定嗣君时曾颇费踌躇,如果是在崇尚武功的开国时代,奕这样精于骑射的子弟显然是最佳人选,但是到了道光年间,满洲人早已濡染汉俗,“文风蔚起,彬彬弦诵”,结果奕反而被定为储位。咸丰元年(1851),奕即位,封奕恭亲王,三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从此,开始了他历经咸、同、光三朝的政治生涯。
在晚清诸王中,奕论见识才干当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奕仓皇逃往热河。奕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奕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认识到对西方诸国已不能以古之夷狄对待,应该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他站在清王朝立场上,将国内种种乱象视为“心腹之害”,将列强入侵称为“肘腋之忧”,显而易见,是把“安内”作为当务之急。在他的建议下,于咸丰十一年(1861)设立了主管外交事务的机构,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7]新机构由奕主持。为培训青年人做翻译,又设立同文馆。在以后40年中,总理衙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