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庆王权势如日中天,慈禧太后对他的提防也在增加。*鸿^特,晓*税-徃/ *首^发,她所担心的,不是贪污纳贿,而是庆王与直隶总督袁世凯的特殊关系。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对袁世凯是十分重视的,几年间将他由直隶按察使提到直隶总督、外务部尚书。但她对这个统率着北洋新军且善于投机的汉人大臣并不放心。当她听说袁世凯向贪财如命的庆王不断行贿时,不能不警惕起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同时病危。太后在病榻前授意,立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长子3岁的溥仪为嗣皇帝,承继同治(载淳),兼祧光绪(载湉),由载沣当监国摄政王。[18]据说,她之所以选定光绪亲兄弟为摄政王,主要是为了对野心勃勃的袁世凯预作防范。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代表的维新派为袁世凯所出卖,光绪帝因此被囚禁直到病死。醇王府一系对袁无不恨之入骨。选载沣为摄政王,对袁世凯的权势将是有力的钳制。[19]慈禧太后临终前的这个决定,确实反映了她刻意保全爱新觉罗皇位的一片苦心。
载沣8岁时袭醇亲王爵,26岁就任摄政王,可以说是清末贵极一时的人物。在清朝统治的最后3个年头(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他是国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代皇帝“主持国政”,有权裁定“军国大事”和“行政”、“黜陟赏罚”诸事。¨5′0′2_t¨x^t\.,c\o·m/但同时又规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20]这里说的皇太后,就是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这是慈禧太后临终前为她侄媳妇留下的权力。
载沣身膺重任,实际上并不具备执政的才识和经验。辛丑条约签订时,曾被任命为“头等专使大臣”,以皇弟的显贵身份赴德国“谢罪”。除此之外,未担任过什么重要官职。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慈禧太后才有意识地把他调到军机处,“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翌年正月正式任命为军机大臣。[21]载沣在军机处时间太短,何况还有奕劻等资深王公位在其上,在处理政务方面没有什么作为。载沣一下子被超拔为摄政王,实在是勉为其难。据深知其底蕴的胞弟载涛评价:载沣“遇事优柔寡断”,“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嗖-搜\晓¢税.枉* ,埂¨欣`醉*筷*[22]
载沣摄政后的第一件事是经过皇族集团的共同商议,除去心腹之患袁世凯。他下令罢去袁世凯的一切职务,硬说他有“足疾”,行动不便,勒令回老家养病。据说原来是要将他处死的,但由于袁背靠外国使团,且拥有强大的私人党羽,载沣投鼠忌器,未敢将他处死。当时亦入军机的重臣张之洞也主张不要杀袁,说“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戳大臣”。[23]袁世凯被罢官离职,实际上仍控制着北洋军队。载沣将他打发回老家,只起到“纵虎归山,养痈成患”的作用。载沣处事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手腕,据此可见一斑。
图55 摄政王府(北京市东城区什刹海后海)
罢黜袁世凯,也是清朝皇室在军事上排斥汉人势力的开端,从而加剧了皇族与汉大臣的矛盾。载沣为加强皇室对军、政大权的控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摄政之后,首先任命其弟贝勒载涛、贝勒毓朗(定亲王裔)、铁良(满洲)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企图建立由自己亲率的禁卫军。
宣统元年(1909)正月,下谕成立筹办海军事务处,命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铁良、萨镇冰妥慎筹划,命庆亲王奕劻总核稽察。5人中满洲4人,皇室又占了3人。萨镇冰是留学英国归来的海军专家,也是惟一的汉人。宣统二年十一月成立海军部,由载洵(载沣弟)担任海军大臣。
宣统元年(1909)五月,借溥仪名义下了一道上谕,宣布由皇帝亲自担任大元帅;皇帝亲政前,由摄政王代为行使最高统帅权。载沣把军队的最高指挥权抓到自己手里。接着,将军谘处从陆军部分离出来,后改军谘府,以贝勒毓朗、载涛为军谘管理大臣。军谘府相当总参谋部的性质,军谘管理大臣相当总参谋长的职务。载沣通过载涛决策最高军事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