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以载沣兄弟3人为核心的皇族亲贵掌握了全国的海陆军权、禁卫军权,集中了全部军事权力,为后来的“皇族内阁”奠定了实力基础。
载沣摄政后大抓兵权,是他当“谢罪使”时从德皇威廉·亨利讨教的一条经验:军队一定要放在皇室手里,皇族子弟要当军官。他做得更彻底,不但抓到皇室手里,而且还必须抓在自己家里。[24]但是,载沣的做法也加深了皇室亲贵与汉人军事将领和地方督抚的矛盾。表面上看军权在握,实际却陷于更加孤立、虚弱的境地。载洵、载涛两贝勒“皆乳臭少年,浮薄〔躁〕骄佚,素不解兵事”,“日以酒妓车马娱荡其心”。[25]均难胜其任。
载沣为了掩饰皇族集权,宣统元年(1909)三月,重申预备立宪,命令各省“切实筹办宪政”,务必在当年成立谘议局。这种姿态,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子,对载沣产生了很大幻想。各省成立谘议局的同时,在中央筹建资政院。资政院是清廷模仿西方议会模式,却又经过精心改塑的中央议事部门,是代议制度在中国最早的试验。[26]资政院参议员规定有三种产生办法,即钦选、会推、保荐三种。钦选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便于满洲亲贵大僚对会议的控制。钦选各类议员的名额:宗室王公世爵16人,满汉世爵12人,外藩王公世爵14人,宗室觉罗6人,各部院衙门官32人,硕学通儒10人,纳税多额者10人。共计100人。[27]各省谘议局议员互选的资政院议员亦以100人为定额。但由于资政院正副总裁,秘书厅秘书长等5人不是“特旨简充”,便是“请旨简放”的,所以,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稳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