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一厅四县共计丈出界外垦成田六千二百九十二甲二分三厘七毫二丝;界外垦成园五千零八十九甲二厘六毫一丝九忽。*l_a~n!l^a?n,g?u*o`j′i^.?c~o-m+界外未垦荒埔五千二百五十一甲二分七厘六毫一丝五忽;界外未垦沙石埔一百九十甲二分六厘六毫八丝八忽。内应除已升免升项下田一百二十九甲四分六厘七毫三忽、已升科园一百零六甲三分三厘二毫。应禁项下田六百一十六甲二分七厘六毫三丝三忽、园五百四十甲九分二厘四毫六丝、荒埔一千一百九十四甲三分一厘五毫四丝六忽、沙石埔八厘九毫六丝;共应禁荒埔、沙石埔一千一百九十四甲四分五毫六忽。共应报升田五千五百四十六甲四分九厘三毫八丝四忽,内除社番自耕田五百八十三甲五分九毫七丝五忽请免报升外,寔在应分别报升田四千九百六十二甲九分八厘四毫九忽。共应报升园四千四百四十一甲七分六厘九毫五丝九忽,内除社番自耕园一千一百二十一甲五分六毫二丝一忽请免报升外,寔在应分别报升园三千三百二十甲二分六厘三毫三丝八忽。应招垦报升未垦荒埔四千五十六甲八分七厘一毫九忽。应招垦报升未垦沙石埔一百九十甲一分七厘七毫二丝八忽。
下篇 《全图》及《图册》考
一、《全图》与《图册》的来源与现状
(一)《全图》
《全图》目前的文物号为“故8776”。/x^g_g~k.s~.~c¢o′m?原号为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登字827”(图9)。故知其原为清宫旧藏;1925年被北平故宫博物院接收;1928年被分配到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49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接收;1962年故宫重新清理文物,登记入账时始得今号。
图9 《全图》827 《全图》为单张地图,绢本设色,纵102.5cm、横262cm。现状大体完好,绢的个别处因长期折叠略有折断。其外包装有一木匣,匣盖已失(图10)。匣内有一面黄绫裱糊的上下夹板一对,其中一夹板内侧贴有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号签一个,号为“登字827、828”(图11)。故知匣内内原应有两件文物。《全图》黄绫包首笺题栏内无题字,那么其图名由何而来呢?笔者推测,原匣盖上刻写有“台湾全图”或“大清台湾全图”等字,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据此将其定名、存档;1962年故宫重新清理文物,登记入账时又沿用了旧档的名称。/墈+书?君? !勉¢肺+粤+犊*
图10 《全图》包装 图11 《全图》号签
(二)《图册》
《图册》现存36开,纸本设色,纵38.5cm、横41.3cm。画面保存完好。无外包装。
《图册》目前的文物号为“资1132”。原号为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登字828”(图12)。其档案载:“与登827盛一匣。”故知其亦为清宫旧藏,在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时与《全图》同盛一匣内。《全图》匣内的夹板应是它的夹板。1962年故宫重新清理文物,登记入账时,将其定为绘画资料并与《全图》分开,这就使其与《全图》失去了联系;加之其本身又没有题写图名,遂据所画内容,被定为“台湾风俗图”。既然如此,就应拨乱反正,重新将其与《全图》合装一匣并配装夹板。同时,也应将其文物号改为“故”字号。至于其名称,据主持其绘制的沈葆桢奏折言,《图册》是绘“番族状貌、风俗以及出产花果”注270,故其原名似应为“台湾番族图”,或“台湾番族情状风俗图”。
图12 《图册》828 二、《全图》的内容与画法
《全图》有“罗经定向”,上东下西,左北右南,画台湾岛全景。绘图走向先西部而后东部。其西部由南而北,依次画“新设恒春县”(图13)、“凤山”、“ 台湾府及台湾县”、“嘉义县”、“彰化县”、“淡水”;其东部由北而南,依次画“噶玛兰”、“岐莱”、&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