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泗波澜”(旁注“土名秀姑峦”)、“埤南”。山脉、河流贯穿全图,庄社、汛塘各依府县。在台岛西部平原与东部山区之间,还绘有一条横亘南北的红色“番界”。其画法中西掺和。比如画山用传统山水画法造型,用色亦注重写实。最明显的是图中有两座雪山,一在台湾中南部,曰:“雪山。土名玉山,长年积雪。”一在台湾北部,曰:“能高山。土名玉山,山上长年积雪。”为表现积雪,山顶部均涂有白色。又台湾南部的火焰山山顶涂红,以表现其土壤特点。但其用色又掺有西洋的透视法,以表现山峦的明暗向背。图中的海岸、浅滩的画法与现代地图很相似。图中由南而北纵向画有四条纬度线,分别注曰:“北极出地纬线二十二度,每度二百里”(即比例尺1:200000,图14);“北极出地纬线二十三度”;“北极出地纬线二十四度”;“北极出地纬线二十五度”。其纬度和比例尺与今台湾之纬度和实测面积基本相同。又由西向东横向画有两条经度线,分别注曰:“京师偏东经线四度”,“京师偏东经线五度”。“经纬度”和“比例尺”是西方近代测绘科学的概念。该图中使用了经纬度比例尺,说明该图是在使用西方测绘学实测的基础上绘制的。而该图经线以“京师”(即北京)为本初子午线,又带有鲜明的大清特色。虽然该图还保留了一些中国古地图画法和封建王朝唯我独尊的元素,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其绘制是建立在科学测绘的基础上的。事实上,《全图》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幅以近代测绘科学方法绘制的台湾地图。其真实性、全面性、精确性大大超越了以往的台湾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