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注401,亦未画线。乾隆二十五年,因主要清厘彰化县和淡水厅,呈现在地图上的是彰化县以北新画蓝线,而凤山县至彰化县仍有红线。然而,不论是红线或蓝线都是局部地区绘线,相对地,紫线则是从南到北重新绘制,可以说是第一条纵贯西部台湾的番界线。
这条新番界从南边凤山县的下苦溪到最北淡防厅的八连港,重新规制化清廷认定的界内和界外地区。除了在地图上由南到北绘制紫线之外,实体是沿着边界设置界碑和隘寮。相对于蓝线图的界碑和界址绘制不够清楚或不完整,紫线图则相当仔细地一一画出新、旧界。由表9可见,紫线图共绘有乾隆二十五年蓝线旧界47处,乾隆四十九年紫线新定界81处。新定界则以彰化县和淡防厅最多,特别是淡防厅增加30余个,不仅反映该厅为主要新垦区,也隐含清廷新厘定的番界对于界外侵垦仍采取宽容态度,以承认既有事实居多。
沿山隘寮也被大幅调整。由紫线图可见,新番界厘定之后,已有 34个旧隘划入界内,因此又在紫线重新配置46个隘。其中,除了凤山县因番界未变动,仍维持原来的11个隘之外,从台湾县到淡防厅沿边番界则设了35个新隘(表2)。这些新隘分成两类,一是将原来的隘移往新番界,如台湾县注明“田螺堀等处移设隘寮”和彰化县的“虎仔坑隘寮移在此处”。二是重新于新地点设置隘寮。诸罗县和淡防厅即全部为新隘,显然其番界向东大幅移动,而非仅微幅移设隘寮。新置隘寮也以诸罗县和淡防厅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