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上就是把水源地作为村名。其实这也意味着该村落对水权的占有,也就是说通过塑造聚落名称,以构建水权;梭梭沟、土墩子、黄土梁等,根据村落所在地的地形而命名。
北疆地区,大部分乡村聚落的名称都是如此,如昌吉:“七工庄在城东五里。三屯庙在城西七里。新户梁、广东户、亨三工、河州工均在城西二十里。夷户、十四户、亨二十五户、亨六工均在城西二十五里。新二庄、三畦均在城西三十里。头畦在城西四十里,五畦在城西四十五里。亨十三户、军户均在城西六十里。八工庄在城南五里,小三工、十二庄均在城南六里。大三工庙、二十户均在城南二十里。下营盘在城南二十五里。屯田、破堡、头工庄、三工庄、小军户均在城南三十里。左营屯田在城南四十里。贞一庄、贞二庄均在城北十里。小西庄、利十三庄均在城北十五里。下六工、下三庄、十三庄、利十四庄均在城北二十里。上垫坝在城北五十里。下泉庄在城北三十五里。二十四户在城北五十里。芨芨槽在城北九十里。新渠村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南五工在城东南五里。上六工在城东北六里。东七工庄在城东北七里。东三庄在城东北十里。冯家坝、五十户均在城东北七十里。贞下庄在城西北二十里。凉州工、利十五中庄城西北二十五里。下垫坝在城西北三十里。亨三十户在城西北六十里。”注485此记载不仅说明了聚落的名称,而且对其分布也做了详细介绍。其命名方式也更为复杂,如用方位来区别的上垫坝和下垫坝;亨十三户、亨二十五户、十四户、五十户等用聚落开始形成时的户数来命名;还有的以聚落形成时最早的民户移出地命名,如广东户的居民大多来自于广东,凉州工多为来自凉州的军户,在古牧地西北十五里的西宁大庄子则由清末青海省西宁一带移民在此建庄注486等等。对聚落名称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隐含信息。而且,这对我们研究本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历史文化地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