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疆,市镇的形成与巴扎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咸.鱼?看,书- _首!发/主要是由于巴扎贸易具有流动性,虽然巴扎贸易相对比较繁荣,但大多数是有市无镇,或者即使有镇,一般规模也比较小。南疆7部乡土志的记载都说明了巴扎贸易大多具有流动性强、分布零散、固定商铺较少的特点,从而不能形成大的市镇。譬如“西北乡距城七十里之哈拉哈什城、小如堡城,内外人烟颇繁,此外皆零星八扎(巴札),无大市镇”注496。并且,即使是当时商业比较发达的疏勒府和温宿府,其乡土志的记载也没有说明大市镇的存在,“北关外迤东而行,有街市,有八札”注497。“查本城北关市镇约二百户,又阿音柯、暨浑巴什、阿瓦堤等庄均有合面街道,人烟甚稠。”注498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商业并不发达,其程度还不足以促成较大市镇的形成,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维吾尔族商业流动性的特征。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1757—1911年间,作为新疆聚落形成的重要时期,其聚落的分布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移民屯垦、军事驻防以及政府行政管理政策有很强的联系。¢齐′盛^晓!说?枉? ¢庚*薪+蕞`全.而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员流动的加速,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了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空心村、老龄村在新疆地区也大量出现。而且有些地区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聚落合并经常发生,因此造成了一些古文化村落的消失。所以各乡土志及其记载的史料价值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历史文化地理
(一)宗教
1759—1911年是新疆历史上民族流动较为复杂的时期之一。清政府通过大量的移民,尤其是汉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的大量移入,不但给新疆地区增添了新的民族成分,而且增加了宗教和民间信仰种类。“统环球五大洲之地,宗教多端,支派纷别,难更仆数。”注499尤其到了晚清,西方势力对新疆的渗入,也使外来宗教在新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发展,这样就使新疆地区的宗教更为多样化,这些在新疆乡土志的记载中也有所反映。宗教是新疆乡土志的重要记载内容,并且,有的记载还较为详细。`d?u!y?u-e!d~u?.·c\o/m′如《迪化县乡土志》、《绥定县乡土志》、《吐鲁番直隶厅乡土志》等,不仅记载了宗教的种类、信仰的变迁,而且还体现出了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当地官员的宗教平等思想。如“我朝录其人才,准其仕进,而僻处关外者,又复为之兴养立教,曲尽官师父母之心,以示无外,亦谓彼即非我族类,但能通我声教,服我田畴,输将我赋税,是夷狄也而进于中国矣,安得以其教之不同而歧视哉?”注500
从新疆乡土志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汉族的宗教和信仰的标志,即各种祠庙,无论在北疆的迪化和伊犁,还是南疆的喀什和阿克苏,都有分布。这一方面说明了汉族民众已遍布全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清朝中后期民族隔离政策的改变。如迪化“城内设文武庙、火神庙、城隍庙、文昌宫、定湘王庙、刘猛将军庙。暨敕建左文襄祠、刘襄勤祠、陶勤肃祠、平襄忠祠、万寿宫金忠介祠、昭忠祠、景建威将军祠各一座。城外设先农社稷坛、玉皇阁北斗宫、地藏王庙、红山庙、财神楼各一座。另建回民清真寺二十一座”注501。伊犁从事祀典用所建“一文庙、一武庙、一文昌庙、一社稷坛、一先农坛、一祈谷坛、一神祇坛、一龙神祠、一昭忠祠”注502。阿克苏的温宿县治建有万寿宫、文庙、社稷坛、神祇坛、武庙、城隍庙、龙神祠、刘猛将军祠、方神庙等。疏勒府城“西南隅有城隍庙,西北隅有文庙、武庙、忠义祠、方神庙、观音阁等”注503。即使在农村,也都建有一些祠庙,以满足当地汉族、满族乡民宗教崇拜的心理和对故乡的思念。镇西厅的四乡建有南山庙、花庄子庙、大黑沟庙、三塘湖庙、头渠庙、源泉庙、玉门县庙等。
由于各民族相互杂居,宗教和信仰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部分汉族由于长期在南疆居住,改信伊斯兰教的记载也多有出现。如“汉、缠回皆宗玛哈墨特教。自新疆改设行省,因其教不易其俗。复于各府厅州县创立义学,圣教始行于西城,然其信孔教也,终不如其信回教之笃焉。本境学堂林立,大都诵习回文。光绪二十九年,改升县治,设蒙养学堂于鲁克沁城。三十三年,由于本城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