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康熙十四年岁乙卯二月之吉中宪大夫知镇江府事金台刘鼎《重修镇江府志序》。?k*s·y/x\s^w′.*c!o*m_序称:“乙卯(注:十四年)仲春,鼎来守是邦,方阖郡之荐绅名宿,举数十年之事与人,旁搜博访,参订厘定,一一汇集而补缀之。功已竣矣,因请鼎言以弁其端。”
4.康熙十四年乙卯春仲郡人张九征选甫《重修镇江府志序》。序曰:“镇江府旧有志,已历八十年,则增续而重修之,凡若干卷。……旧志修于正德六年,主之者为杨邃庵少师;再修于万历之二十二年,主之者为王方麓总宪。今太守高公以命征。征,郡人也……其可当吾郡而忽之。是志之成,将以考求经世之学,而不欲徒视为一郡掌故之书也。是以不敢以不敏辞,而谨述其旨于篇首。”
5.康熙二十四年岁在乙丑春王之吉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特简知镇江府事、特简山西提调通省学政按察使司副使闽山紫虹氏高龙光《重修镇江府志序》。序云:“镇江府自有明正德以来,重修者三。^s^a?n?g_b/o\o+k!.`c?o·m?其间叙封域、形胜、井亩、户廛,以及山川之壮丽,人文之蔚起,忠孝、贞烈之大节,草木禽鱼之细类,前人述之备矣。龙光奉简命承乏兹土,岁癸亥(注:二十二年),天子允辅臣,诏天下直省府州县咸修辑志书,汇为《一统志》。惟时乡先生、郡名贤,咸珥笔从事焉。龙光愧不文,不敢掠前人之美而袭其说,思以树千秋得失之林,着将来法戒之规。……夫志成,恭遇圣驾巡幸,警跸所至,在润州独详,览其山川胜概、民俗风土,咸啧啧称善。……他日贡之轩,登之禄阁,于以仰慰圣怀,永为不朽成书,此龙光之志也。夫若夫摭实剞劂之言,流连光景之语,则龙光谢不敏。”
按:高得贵,字崇吾,沈阳人,监生,曾任兵部督捕副理事官,后升江西分守饶南九江道参议,“康熙十年改补镇江府知府”。刘鼎,字衡调,满洲人,荫生,以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升刑部山西司郎中,“康熙十三年升镇江知府”注541,十四年仲春到任。/x?i`n_k′a!n-s′h!u?w,u..*c^o,m_注542高龙光,字紫虹,福建长乐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历任台州推官、茂名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部、礼部郎中、山西学政按察副使等职。康熙十九年(1680)升任镇江知府,“多惠政,尤能谕劝兵民,使不相扰”注543。孙汝谋,字韦庵,奉天人,举人,康熙十年(1671)由惠来知县升任镇江府同知。注544张九征,字公选,丹徒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河南提学道佥事、参议等职。注545
从上可见,康熙十一年(1672)知府高得贵奉诏主修府志,聘请丹徒人张九征编纂,府同知孙汝谋参与其中。到康熙十三年七月成书,集资付梓。康熙十四年二月新知府刘鼎到任,完成刊刻。康熙二十二年,朝廷再次诏令修志,知府高龙光再次启动修志工作。修志完成后,恭逢康熙南巡,而非“因康熙南巡而重印”。
又,日藏(康熙)《镇江府志》卷首有《续修镇江府志姓氏》:监修:镇江知府高龙光;提调:镇江府同知杨滋夔、通判赵琦、丹徒县知县鲍天钟、丹阳县知县朱丕承、金坛县知县刘茂位;总裁:镇江府在籍乡官张九征;订正:镇江府在籍乡官笪重光、孙允恭、贺宽、储士、卞士弘、张仕可;纂修:镇江府诸生何洯、贺国璘、程世英、姜文灿。(乾隆)《镇江府志》也同样记载了这一修志的人员构成。
杨滋夔,字舜臣,奉天人,荫生,曾任山东济宁兴安知州,康熙二十一年(1682)升任镇江府同知。赵琦,字又韩,奉天义州人,曾官浙江严州府通判,康熙十九年转任镇江府通判。注546鲍天钟,字子龙,辽东人,曾任广东南海知县,康熙二十二年任丹徒知县,“邑志失修,与邑人何洯等讨论纂修。之后,又聘修府志”注547。朱丕承,山东聊城人,荫生,康熙二十二年任丹阳知县。注548刘茂位,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三年任金坛知县。注549笪重光,字在辛,丹徒县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监察御史等职,编有《茅山志》十卷、《书筏》一卷、《画筌》一卷。注550孙允恭,字尧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