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7章完结

上述修志组织架构中,镇江知府是修志活动的组织领导者,所属知县担任协调的角色,而实际从事编纂工作的则是当地的士绅。/珊¢叶/屋- ~免\沸_跃/毒/德高望重的地方名宿张九征起到主纂的作用,何洯、贺国璘等四位地方小知识分子承担了具体的编纂工作。同时,为保证志书质量,又请当地的名士进行审核。镇江府志纂修的组织体系完备,分工明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修志中担任总裁的张九征还出现在该志的名臣传中:“岁甲子(注: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卒,年六十有八。……著有《闽游草》、《艾衲亭稿》若干卷,《文陆堂文稿》若干卷。尝一修《丹徒县志》,两修《镇江府志》,一修《江南通志》。逝之日,合郡无不人人垂涕,诸生数百人,里民千人相约举酒以奠。”注560张九征是在该志尚未修完的情况下去世的。从现有资料看,也未见另有人选充任总裁,故而该志的后期纂修应是在何洯等四人的努力下大功告成的,该志的编纂者著录为“张九征、何洯等纂”比较适宜。

二、体例与内容

内阁文库藏(康熙)《镇江府志》分春、夏、秋、冬四函。各函题签,上书“镇江府志”,下记“春”或“夏”或“秋”或“冬”。每函8册,共32册。高25.9cm,宽16.5cm。

第一册封面题“镇江府志 序 姓氏”。其他类推,如第二册题“镇江府志 目录 卷首 图经 卷一”。¨零′点~看,书+ _首^发?版框高22.2cm,宽14.8cm。单框,左右双边。白口,上单黑鱼尾。每半叶10行,行21字。注文双行小字, 行20字。上书口题“镇江府志”,中书口书卷次,下书口标页次。每卷首行顶格书“镇江府志卷之×”,次行低一格题“建置沿革”、“山川”类目等标题。序首页右上方,盖有阳文“秘阁图书之章”方印一枚。

方志的体例是在长期的修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到明清已非常成熟,较流行的体例形式为平目体、纲目体和纪传体。为便于考察《镇江府志》体例的变化情况,这里做个类目比较表:

(万历)《镇江府志》、(顺治)《河南通志》、(康熙)《镇江府志》类目比照表

续前表

据上表,现存明代镇江府志是王应麟主修的(万历)《镇江府志》,该志采用纲目体,层级分明,隶属关系清晰。(顺治)《河南通志》为清初最著名的通志,其体例乃平目体,平行排列了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山川等30目,各目下基本无有统属。(康熙)《镇江府志》弃(万历)《镇江府志》体式,而仿(顺治)《河南通志》体式,将(万历)《镇江府志》属于第二层次的宰贰、学校、古迹、寺观、宫室、祥异等提升到第一层级,将方技改方伎、释道改仙释、文翰易名艺文、隐德易名高隐作为一级类目,并将祠祀分设为秩坛、庙祠,官守分拆为刺守、参佐、师儒、军镇等类目,同时又新设了国系、名宦、恤政、津梁等目。(康熙)《镇江府志》之所以改变体式,主要是遵守朝廷的命令。?k!e~k`a+n/s\h?u~.·c¢o`m?前文提到的康熙十一年(1672)诏令修志的同时,朝廷还要求各地以贾汉复所修(顺治)《河南通志》、(康熙)《陕西通志》为样板,“其成式一以贾中丞秦、豫二《志》为准”注561。所以,(康熙)《镇江府志》更类似(顺治)《河南通志》的体式,只是个别类目不同,或分目更细些罢了。

内容是衡量一部方志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准,明清方志于一个地方的历史与现状大多有较全面的反映。通览这部志书,其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其卷首之历代分隶沿革世表,从虞、夏、商一直记到清,镇江府领丹徒、丹阳、金坛三县。卷1疆域,除叙四至八到外,增记“坊市、乡都、沙镇”三项内容,如丹徒镇“在县东十五里,宋雍熙四年置”。卷2山川,丹徒县记有北固山(山上有甘露寺、凤凰池、试剑石、天津泉等)、金山、焦山、月华山、日精山、寿丘山等70座山(包括冈),大江、海潮(每天

不想错过《清代地理志书研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