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更没有经历“金戈铁马”的边塞生活,但是依靠阅读前辈如岑参、高适等诗人的边塞诗作品,并不妨碍他们写出诸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其三)这类经典的边塞诗句。然而,由于诗人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某些诗歌也因内容明显有悖生活常理,难免遭人诟病。对于这类诗歌,欧阳修讽之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21)(《六一诗话》)
由此可见,作为第二类“物象”或“意象”,无论是“客观生成”或是“主观生成”。首先,它们都要求主体拥有相应“情感(经验)”和“理性(概念)”的历史储备。这种历史储备是在日常生活中得来的经验,由于“人们通过经验与世界万事万物发生关系,经验是人与世界相遇的方式”,“体现了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与事物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22),所以,经验既是人的生存实践,又充满各种情感(痛苦、热情、爱等)。人们在具体实践认识的过程中,情感都会伴随经验而来。
众所周知,所谓的“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理性的认识需要人们在具体经历中,逐渐地总结、获取。由于概念不仅是报告和记载过去的经验,更是用来组织未来的观察和经验的基础。因此,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人生于世的基本使命,就是对环境做出回应,并对本能习性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探究与反思。这种探究与反思所形成的概念和经验,从成功的探究中抽象出来的观念可以指导进一步的探究,而具体的探究又总是在其他的种种探究的背景下发生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