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章完结

因为每个人的具体实践并不相同,其体现出来的作为探究背景的经验基础也各有异处,以往生活经历自然就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坐标,成为未来有待确认、验证的参照。!E¨Z-晓?说`旺\ -免¨沸_越·独^过去的经历和认识是我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坐标,它既有稳定的一面,也有不稳定的一面,原因在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自足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和进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东西”(24)。更何况,人们每次的境遇都会与曾有的经历不尽相同。因此,生命实践中的人每次所见到的“杏花”,都是对其情感经验的再次完善和补充。

如此一来,生活经验使我们平日里已有某些相关“花瓣”的情智储备,“知觉的记忆”(25)使我们一旦读到“雨过杏花稀”、“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诗句,自己脑中可能会想起某次见到杏花的特殊具体的经历,同时或许还会勾起一段愉快或伤心的情感。于是,我们便可构思、想象出属于自己的诗歌情境与“杏花”的样子。即便有时候,这样的储备是片面的或错误的,也依然有助于阅读者进入诗歌所描述的那个特殊世界(或境界)。

其次,在现实情况下,拥有“情智储备”和“知觉记忆”的主体又适时地接触到那些足以激发、唤醒“意象”的外在事物和环境。~如`蚊~网~ _庚^薪+蕞\筷¨譬如,创作主体在地铁车站遇见了令人联想起“花瓣”的漂亮面孔。(26)由此,创作主体凭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才足以生成美国学者艾兹拉·庞德所说的那种瞬间的“意象”(27),而“意象”的生成最终就是主体创造意识的展现。

依照叔本华的说法,此类文字“物象”(或称“表象”)构成了人类第二种称之为“抽象概念”的表象形式。尽管“花瓣”这类概念似的表象是抽象的、不具体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贫乏的,因为它省略了许多同类对象间的差异(28),但概念的形而上质使之成为吸纳“接收主体”;具体丰富情感经历的容器。(29)因此,“花瓣”这类概念同样也可促发作者和读者双方,凭借知觉的记忆,将诗歌的物象与意象在自我意识中具体、鲜活地生成。阅读者可以借助自己具体的情感经历,诸如早先看过的某种“花瓣”的模样,弥补“概念表象”的贫乏和空疏,赋予诗歌语词(意象)以具体与鲜活。当年,唐代诗人张继或许只是为了抒发自己落榜后“夜半”过苏州的心境,看似错误地用了“钟声到客船”的诗句。.零*点′看?书` `首/发~然而事实上,夜半的“钟声”所取得的效果,恰恰摆脱了“概念表象”的贫乏与空疏,更能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诗歌的意境也由此更显高远、凄凉。

叔本华认为,相比于那些具体直观的艺术作品,文字艺术更为高级,因为它可呈现出除了音乐外,其他任何艺术的美。只是这种呈现依靠的是描写的方法、叙述的方法,乃至戏剧表演的方法。(30)因此,总结而言,由于印本书籍记载的文字“物象”(或称“表象”)有别于主体目见客观事物所形成的“物象”,它与主体间接构思想象(或拼凑)所形成的形象一样,属于“主观物象”之一,它是直接由文字唤醒主体想象性体验的形象生成。假若主体见到的是书籍的“文字物象”,尽管这种“物象”首先就是经由主体的想象能力而生成的,但是要窥见原作者作品中的创作时脑中具体鲜活的“意象”,同样需要主体事先具备一定“情感”和“理性”的历史储备,调动自己“过往知觉”的记忆,当然也更需要主体审美意识的积极参与。若有这样积极的审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