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章完结

此外,由于纸张书写和印刷文本的便捷,以及受众的广泛,使人们几乎可以忽略自己写作的成本,只需在意文学创作的精益求精以及作品在受众传播的美誉反馈。\x·q?i+s,h¢e*n¢.?c_o′m¢清代袁枚曾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56)这里所谓“字立纸上”其实是要求文学语言达到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化效果。若要做到“字立纸上”,除了作者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文学天赋之外,还需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润色。

中唐时期,虽有纸张之便,但是穷困潦倒的贾岛仍以腹内“推敲”吟咏来写作诗句。由于其写诗目的除了抒发现实给予自己心中的郁闷外,其主要是见赏于考官,乃至于贾岛曾在自己的诗句下作注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秋。”故其受众范围最初也局限了作品的传播与影响。

据史载,韩愈是较早赏识贾岛的名士之一,《新唐书·贾岛传》(卷176)、《唐诗纪事》(卷40)(57)都记载了韩愈因怜贾岛诗才,劝其还俗应举之事。由此,贾岛作品首先是在友人与科场士人间传播。.删¨芭?墈′书!网+ *芜_错+内`容\姚合等人的诗文记载了贾诗阅读流传的情况,从“新诗有几首,旋被世人传”(姚合《寄贾岛》),“从今旧诗卷,人觅写应争”(姚合《哭贾岛二首》),“无限风骚句,时来日夜闻”(李频《哭贾岛》),“青门临旧卷,欲见永无因”(无可《吊从兄岛》)等诗句,以及苏绛“妙之尤者,属思五言,孤绝之句,记在人口”(《贾司仓墓志铭》)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看贾岛作品的传播依靠的是诗歌的阅读传诵,且作品影响多在其死后才得以重视。

北宋时,同样潦倒的陈师道却常将自己拟好的诗句贴于墙上,闭门觅句,反复修改,只求栩栩如生、形象生动。由于苏轼、黄庭坚等人作品当时已有版印流行,其“闭门觅句”的动因或者并不像贾岛那般单纯。因为宋人作诗除了科举以外,还有商业市场需求的刺激。由此,作品版印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人们开始憧憬以自己高水平的文学创作成绩,换取当世的文学盛名,乃至未来“版印流芳”。所以,北宋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当时都很在乎自己作品在受众中传播的名誉反馈。总体而言,虽然同样是苦吟写诗,出现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宋两代文人的创作动机由于印本传播的出现而有了区别与变化。*幻!想?姬/ +免^肺!跃^渎·由于印本文学在北宋社会的运行方式和运作机制不同于写本时代,文学的社会身份及文化功能在此时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北宋时期,由于苏轼、黄庭坚等人的集子在民间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使得书商坊刻纷纷刊印售卖谋利。尽管民间对苏轼集子十分喜欢推崇,然而坊刻苏集因未经作者本人编阅,舛误甚多。据记载,当时有人曾以澄心堂纸请苏仲虎求取其祖父苏轼的书法作品。苏仲虎遂取出当时流行的京师印本《东坡集》,诵读其中一首诗,请祖父亲书其诗句。当读至“边城岁莫多风雪,强压香醪与君别”两句诗时,坡公搁笔怒视仲虎说:“汝便道香醪”,仲虎惊惧。后来,才知道东坡诗句本为“春醪”,而京师印本却误将之印成了“香醪”(58)(《邵氏闻见后录》卷19)。

由于当时书坊错误拙劣地版印自己的作品,苏轼曾愤然对陈师道说“欲毁其板”(《与陈师道书》)。然而,这只不过是一句气话罢了,原因是书籍版印的广泛传播客观上成就了苏轼的文名传扬海内外。具体事例:一则是苏辙《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曾说自己出使燕京时,副留守邢希古相接送。令引接殿侍元辛传语曰:“令兄内翰(苏轼)《眉山集》已到此多时,内翰何不印行文集,亦使流传至此?”而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又载,张芸叟出使大辽,宿幽州馆中,“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二则是宋李廌《师友谈记》记载,章元弼貌丑,曾娶妻陈氏,甚端丽。“初《眉山集》有雕本,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