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完结

年太宗曾令“梓行”长孙皇后遗著《女则》一书,是为印刷之开始。(66)事实证明,这个证据靠不住。因为张先生所依靠之证据,乃是从清人郑机《师竹斋读书随笔汇编》中辗转找到的,非系唐人印书的直接证明,且《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书相同记载中均无“梓行”二字。

关于中唐说。过去学术界有中唐时期白居易的集子曾在江浙一带普遍印行的说法,其证据是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所云“模勒”一词。张秀民等人以此认定中唐应有白居易的刊刻文集出现。(67)然而,如果将这个证据与白居易晚年特意将自己作品抄写数本,藏于洛阳、苏州、庐山等地寺院的事实相对照,却又难以协调起来。此外,因为白居易曾有:“相忆采君诗作障,自书自勘不辞劳。障成定被人争写,从此南中纸价高”(《题诗屏风绝句》)的诗句;白居易《元稹墓志铭》又说元稹的诗文“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68)又,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中有小注曰:“杨、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该《序》还载,在当时平水市中,有鸡林(朝鲜南部的新罗)商人急于购买元、白诗章,“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以此考详,所谓“作书模勒”、“百金换一篇”的情况,说明当时市面流行的元白诗篇皆是手抄本,市井“缮写模勒”的并非印本。上述所有这些证据都足以说明,白居易、元稹的诗文在唐代主要都是靠抄写传播的。而张泽咸在考察研究之后,也说道:“直至中唐时,朝野上下仍是广泛利用抄写以传播文献。”(69)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