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章完结

(17)(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2*c′y/x~s\w/.?o`r*g_

(18)(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3页。

(19)同上,第83页。

(20)(瑞士)荣格:《卡尔·荣格主要著作选》,纽约1959年版,第287、288页。

(21)按:唐代诗人张继或许无意犯错,因为当时僧寺确有半夜敲钟的习惯,此谓“无常钟”。[明]胡应麟《诗薮》载:“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22)按: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强调经验首先不是一个认知过程,而是一个生活过程。经验中的“所与”不是简单形状或一成不变的事实,而是经验者与世界复杂的生存关系。因此,我们尤其要从人的生存实践来理解经验。¢萝-拉^小\税? ·耕·辛-最¨哙`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23)按: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经验的根本特征就是它的当下性。经验是行动、受苦、享受、认识的自然执行,经验的当下性包括和联结所有的这些复杂的因素。人的思维或推理并不独立于经验而存在,它们在经验内运作,是经验的一部分。因此,其所形成的概念是用来组织未来的观察和经验的基础。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2页。

(24)John Dewey,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MW 12:128,129.

(25)柏格森认为,意识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它产生于人对外部刺激的生存本能反应。这种生存本能是有选择的,是一种反思的活动,而不是照相式的对事物的“表象”。知觉究其原始,不是指向知识,而是为了行动(实践)。又因为知觉是生命的活动,而生命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绵延,所以知觉必然有其历史的积淀,这就是记忆,“没有任何知觉不是充满了记忆”。/零/点~看`书? ¨勉*肺_粤`毒¢知觉是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它必然以记忆的形式出现。记忆使生命的经验得以储存下来,成为生命不断增加的内容。详见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6)我们姑且以庞德《地铁车站》一诗为例。《地铁车站》的英文原诗是:The apparition of the se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译成汉语后,较为经典的译本有两种:(1)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2)人群中这些面孔的幽灵,湿淋淋黑枝上的片片残英。按:在这首诗中,巴黎地铁车站所见到的张张漂亮面孔,经由庞德的感受之后,就成了“花瓣”,而其余平庸的面孔却成了映衬漂亮面孔的“黑枝”。按照“物象”和“意象”的生成过程,显然庞德见到“面孔”与“花瓣”的时间顺序是不同的。因为庞德见到“花瓣”的时间在前,故其“花瓣”在其意识中先期还原成了某种经验(情感和理智的成见),即“花瓣”是红色的、艳丽的或清纯的,或诸如此类的概念判断。等到诗人在巴黎地铁车站内见到人群中的漂亮面孔时,现实的“漂亮面孔”才与庞德意识中已有的“花瓣”联系起来。一旦“面孔”(地铁站里突然出现,又迅速消逝的面孔)与“花瓣”和“黑枝”联系起来时,诗人所获得的瞬间感受和情感就是:1.漂亮面孔←→花瓣﹦美丽﹦易逝﹦遗憾﹦伤春;2.丑陋面孔&larr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