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2章完结

上述记载清楚列出五代时期刻书所初步形成的规范程序和标准,其官方印书的标准范例如下:(1)国子监为官方印书的权威机构,由它确定所要模仿刊刻的书籍定本(范本)。+E¨Z-暁.说+蛧/ -追?罪-薪′彰+劫*(2)雕印的前期工作由选本、校勘、笺注、抄写等程序构成,均由国子监选派专门人才(22)施行。(3)由国子监选择雇用雕字匠人雕印书板。(4)儒家经书均以国子监所印版本为准,不得以杂本混淆。以上这些印书规范与标准对于后来北宋书籍印刷的借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五代十国藏书家的藏书来源,范凤书曾说:“除传统的抄写和帝王赏赐外,有相当一部分则是从市场采购而来。这是由于其时已有了雕版印刷,书籍成了商品供应,为人们购置提供了方便。像后唐的王都‘令人广将金帛收市,以得为务,不责贵贱,书至三万卷’(《旧五代史》卷54)。王惠范‘但以金帛购求古书图画,日以披玩为志焉’(《三楚新录》卷3)”(23)。其实,当时以重金收购图书的还大有人在。荆南名臣孙光宪当年也是“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赉金帛购求焉。^天-禧¢小¢税.枉- \首\发′于是三年间收书及数万卷”(《三楚新录》卷3)。

现在看来,五代藏书家能够从市场上买到各类图书,说明当时市场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印本书和抄本书供应。因此,五代十国的藏书除了国子监官刻积累以外,民间刻书情况也不容忽视。按《五代印刷事例简表》所示,五代民间刻书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寺庙、道观僧道刻书;二是私人刻书。

寺庙僧道刻书的现象,自晚唐昙域刻印《禅月集》,直至吴越僧延寿刻印佛经,一直都是晚唐五代民间刻书的主要活动。从《唐五代印刷事例简表》来看,相比于道教印经,佛教印经事例占大多数。以敦煌印经为例,曹元忠以及咸通九年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其印经目的主要是源于宗教虔诚。我们甚至可以设想,以当时的客观条件,若不是异地雕印佛经输入,在以写经为主的敦煌雕印佛经,除了较大的金钱耗费,更有赖于强烈的宗教感情。按《敦煌县志》记载,曹元忠之父曹义金本为沙州长史,只因为原节度使张义潮、张淮深的后人绝,而被推为帅。此后其子元忠、孙延禄,“周、宋时俱遣使奉表入贡,授本军节度加中书仆射等官”,曹元忠更于宋太宗朝以州归宋。¢看-书+君? ?已*发-布^罪!新\章,劫,(24)资料佐证,敦煌出土的《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下刊有文字曰:

弟子旧义军节度川沙等州,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藩落等使,特进检校大俦谯郡开国侯曹元忠,雕此印板,奉为城隍安泰,阖郡康宁,东西之道路开通,南北之凶杀顺化,励疾消散,刁斗藏音。随喜见闻,俱沾福佑,于时大晋开运四年(947)丁未岁七月十五日记,匠人雷廷美。(25)

这一证据说明,曹元忠当年雕版佛经有借助佛教祈福纳祥的目的。因此,卡特也认定,佛教的发展是促成印刷的推动力。他说:“中国最早的印刷,即为佛经和佛教图像。……在中国印刷术发明的背景中有一种强烈的宗教动机……中国人正在进行各种复制方法的试验时(这种试验最后促成印刷),正是中国史上一个宗教最盛的时期。”(26)

至于其他民间私人刻书。根据晚唐中和三年,中书舍人柳玭在蜀所见的书肆印书。当时西蜀的民间刻书主要是“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柳氏家训》)等书籍,而且这些印书或是印制低劣,大多“浸染不可尽晓”。历书、小学、字书以及占梦、相宅等印本书籍的大量出现,说明晚唐民间印本主要偏重于满足民间实用功能的书籍,而雕版印刷也率先在政局相对稳定的西蜀民间得以兴起。对此,宋叶梦得也说:“世言雕板印书始冯道,此不然;但监本《五经》板,道为之尔。《柳玭训序》言其在蜀尝阅书肆,云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则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石林燕语》卷8)

与晚唐相比,五代十国最值得关注的则是民间某些出于个人原因的书籍刊刻。譬如,和凝、刘绮庄、贯休等人的文集作品刊印,以及毋昭裔出于个人目的(27)刊印的《文选》、《初学记》、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