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礼部侍郎张允的奏折不仅说明了儒家经典考试沿革已久,而且当时考试是考生众多。.秒*璋¨截¢晓\税?王! ?醉`芯-漳,截~庚/新·哙`同时,张允奏折也反映了当时科举明经、童子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就是“常年登科者不少,相次赴选者甚多,州县之间,必无遗阙,辇谷之下,须有稽留,怨嗟自此而兴,谤讟因兹而起”。而“举人如是繁多,试官岂能精当”,更何况这其中有很多人读经书不探究义理,“惟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科考的名第岂可随便给这等人?
问题之二是童子考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而这些考中童子的人回家只等着做官,再也无心向学,对于国家徭役和吏治均有不利。故张允说:“国家悬科待士,贵务搜扬;责实求才,须除讹滥。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名成贡部,身返故乡,但克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滥蠲徭役,虚占官名,其童子一科,亦请停废。^优·品\暁-税?蛧^ ′蕞!芯*漳_节^耕-歆^快`”
鉴于上述两点原因,张允建议将明经、童子两科停掉。其建议获得批准,结果天福五年以后,明经、童子、宏词、拔萃、明算、道举、百篇等科均遭停考。诸科停考势必要有新的考试科目或考试形式来顶替,原因是考生众多,天下文人需要有个荣身仕进的渠道。于是,在天福七年,试策被引入到科举考试当中。
关于试策被引入到科举考试,《册府元龟》(卷644)载道:
天福七年五月,敕:“应诸色进策人等,皆抱材能,方来投献,宜加明试,俾尽臧谋。起今后应进策条,中书奏覆,敕下,其进策人委门下省试策三道,仍定上、中、下三等。如是元进策内,有施行者,其所试策或上或中者,委门下省给与减选,或出身优牒合格。参选日,其试策上者,委铨司超壹资注拟;其试策中者,委铨司依资注拟。如是所试策或上或中,元进策条并不施行;所试策下,元进策条内有施行者,其本官并仰量与恩赐发遣。若或所试策下,所进策条并不施行,便仰晓示发遣,不得再有投进。¨卡¨卡/小+说-徃· ′追_最?鑫`彰.节*余并准前后敕文处分。”
应该说,试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察出考生的实际能力,但是试策也要求应试之人有自己的思想和体悟,试策也需要考生有经、史方面的知识并能加以实际应用。事实上,试策不是不考儒家典籍,而是对于考生掌握儒典程度上的要求更高了。真正有水平的策论,要求试策考生不仅对儒家典籍有较好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还要求试策考生将典籍内容融会贯通,并有实际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无疑是很难达到的,试策施行的结果常常显露为——多数考生的策论流于平俗,并无多少真知灼见。于是,政府发现停考明经、童子等诸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经、童子科很快便得以恢复。《旧五代史·选举志》(卷148)载,开运元年八月,诏曰:“明经、童子之科,前代所设,盖期取士,良谓通规。爰自近年,暂从停废,损益之机未见,牢笼之义全亏。将阐斯文,宜依旧贯,庶臻至理,用广旁求。其明经、童子二科,今后复置。”
科举考试既关系到国家选官政治,又关系到文人的仕途经济,由此每每得到政府较为严重的关切。应该说,无论试策,还是考经,出发点都是为了选拔人才,也是为了士人有荣身之路,以利于社会总体稳定。是故,关于科举的调整举措在五代一直在持续提出。
后唐长兴元年六月,中书门下奏:“礼覆到礼部院今年及第进士李飞、樊吉、夏侯珙、吴沺,王德柔、李谷等六人,望放及第。其卢价等七人及宾贡郑朴,望许令将来就试。知贡举张文宝试士不得精当,望罚一季俸。”(《旧五代史》卷41)
后周广顺三年春,户部侍郎、权知贡举赵上交奏:“诸科举人,欲等第各加封义场数,进士除诗赋外,别试杂文一场。”(《旧五代史》卷112)
后汉乾祐二年,刑部侍郎边归谠上言:“臣窃见每年贡举人数甚众,动引五举、六举,多至二千、三千,既事业不精,即人文何取。请敕三京、邺都、诸道州府长官,合发诸色贡举人文解者,并须精加考校,事业精研,即得解送,不得滥有举送,冀塞滥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