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生产,才有了诸多与之相关的协调性举措,如后周鼓励民间献书的政策制定等等。如此一来,雕板印刷的需要反过来在客观上更加刺激了社会对于书籍搜集和收藏的需求。
此外,科举考试毕竟是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协调配套的各项措施和制度予以支撑,由此服务于科举的措施也在五代各朝应运而生。在这些服务性举措当中,印刷技术的辅助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天成初年,为了便于考生有可咨参照的科考格式和范本,朝廷考虑要为考生制作诗赋格式范本。《旧五代史·李怿传》(卷92)载:
天成初,(李怿)复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在职转户部侍郎右丞,充承旨。时常侍张文宝知贡举,中书奏落进士数人,仍请诏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下礼部,为举人格样。学士窦梦征、张砺辈撰格诗格赋各一,送中书,宰相未以允。梦征等请怿为之,怿笑而答曰:“李怿识字有数,顷岁因人偶得及第,敢与后生髦俊为之标格!假令今却称进士,就春官求试,落第必矣。格赋格诗,不敢应诏。”君子多其识大体。……(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