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宋后,纸张原料日渐丰富,纸张也经历了由麻纸到皮纸,进而是竹纸的发展过程。.五¢4.看?书/ ,庚?新/嶵¨哙_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4)说:“蜀中多以麻为纸……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浙人以麦麴、稻秆为之者脆薄焉,以麦膏、油藤纸为之者尤佳。”各地的纸张原料供应多就地取材,也显示出造纸技术在宋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前的五代时期,西北方敦煌一带出土的写经纸仍以麻纸为主,其质量似乎也不甚高。潘吉星考察了敦煌石室的写经纸,认为五代时期,因社会动乱的缘故,纸张尺寸多不齐。(59)此外,又因为当时北方所用造纸原料多就地取材,如麻褛、楮、桑等,故五代时敦煌写经纸以麻纸居多,间有再生纸。敦煌有一张名为《救诸众生苦难经》写经纸,纸上有乾德五年(923)的年款,其年代定为五代。该纸直高305毫米,横长420毫米。据专家物理观测,结果是:该纸粉红白色,粗横纹,纤维交织尚可,表面不甚平滑,纸已裂。证明五代时期敦煌写经纸质量较为粗糙。因此,潘吉星认为,总体来说敦煌写经纸,在“隋唐时代是高峰,六朝次之,五代纸反而粗制滥造”。_比!奇*中?雯^枉* _耕?新·蕞?哙/钱存训《书于竹帛》一书中引述Giles的说法,也谈道:“英国伦敦存有敦煌古纸,约有60件曾加分析,据称最早者大多是破布所制。4世纪至10世纪间的纸,大多是楮皮、藤或苎麻所制,品质相当优良,但到8世纪中叶以后,纸的品质转为粗劣,可能是安史之乱后引起的经济衰落所致。”(60)
在北方造纸质量衰落之时,南方已经开始大量出产质量优良的纸张,同时,也伴随纸张品种的增加。唐李肇《唐国史补》载:“纸则有越之剡藤,蜀之麻面……韶之竹笺。”所谓“韶之竹笺”,是指当时的广东韶关一带,竹纸开始兴起。
唐五代以来,江南地区的造纸业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张剑光利用唐代的土贡资料分析,统计出唐代开元天宝时期,江南计有6州生产贡纸,至长庆年间,江南生产贡纸的州数升至7个。而五代末至北宋,又升至8个。张剑光由此总结道:“贯穿整个唐五代,生产优质纸的地区越来越多,标志着江南造纸业总体上呈向前发展的趋势。”(61)
五代时期,江南多有生产名纸之地。\w?e\i?q~u\b,o^o-k!.?c,o·m_四川出产有黄白麻纸等,还有著名的蜀笺。蜀笺是一种小幅华美的十色笺,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和浅云等,又叫薛涛笺。《文房四谱·纸谱》载:“蜀人造十色笺,凡十幅为一榻。……然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状万态。”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等地也有各种名目的纸张品种。《文房四谱》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于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褚,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
五代时期,南方出产纸张的品种繁多。这其中,尤以越州剡溪藤纸、竹纸和宣歙地区的澄心堂纸享有盛名。明方以智《通雅》(卷32)记载:“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这种纸张的盛名一直传至宋代。据《考盘余事》记载:“宋时有澄心堂纸极佳,宋诸名公书及李伯时画多用此纸。有歙纸,歙县地名龙须者,纸出其间,光滑莹白可爱。”(《格致镜原》卷37)此外,宣歙一带还出产龙须纸、鄱阳纸,都是光滑纯白的纸。
越州原以藤纸为著名,然至五代、北宋由于造纸量大增,藤皮跟不上供应。越州用制造藤纸的工艺逐渐发展起竹纸制造业。据宋施宿《会稽志》(卷17)云:“剡之藤纸得名最旧,其次苔笺,然今独竹纸名天下,他方效之莫能仿佛,遂掩藤纸矣。”江南造纸业的兴盛,也造就了一些以贩纸为业的人员。《说郛》(卷117下)记载,当时有“陈太者,先家贫,贩纸为业而好施”。这些人在销售流通领域,发挥了较大作用,间接促进了书籍事业的繁荣。
宋朝以前都是手工业造纸,造纸作坊多半靠山临水。这样,一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