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水力舂碓漂洗纸料,再则可利用山区原料和燃料。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像这样的地方多出现在南方。因南方多有靠山临水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自唐以来,南方地区就有多处纸坊。由唐代纸坊的分布来看,当时四川、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等地几个大的造纸中心均在南方。如费著《笺纸谱》载:“蜀有百花潭,以纸为业者家其旁,以潭水造纸故佳。凡造纸之物,必杵之使烂,涤之使洁,然后随其广狭长短之制,以造砑为布纹、为绫绮、为人物花木、为虫鸟、为鼎彝。虽多变,亦因时之宜。”(《格致镜原》卷37)而到了宋代,造纸业发达的地区仍然是成都、宣城、建阳这样多山地、丘陵的地区。张剑光分析说:“宣州造纸自唐前期兴起后,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发展快速,并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开发,池州、歙州长庆以后的崛起,证明宣歙地区的造纸工业已走到江南的最前列。在杭州、越州这样传统产纸区,尽管受到原料方面的限制,但造纸工业依然在向前发展,至五代末北宋初,发展速度未见减慢。”(62)
(二)书籍用纸的演变
至于古书用纸的演变,据史料记载,唐及唐以前,书纸种类其实有限。唐人无论书画、写经、抄书常用的是黄纸、白纸。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载:“古人写书尽用黄纸,故谓之黄卷。……道佛二家写书犹用黄纸。”宋曾慥《类说》(卷35)说:“贞观中太宗诏用麻纸写诏敕。高宗以白纸多虫蛀,尚书省颁下州县,并用黄纸。”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载:“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辟蠹。以其纸如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有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也。”硬黄纸的特质是厚、硬,有光泽,分量重,纸幅较小。处理方法是用黄蜡以热熨斗涂布在纸面上,使纸张光亮、硬密并半透明,可以用来描摹书画。(63)明张枢也有诗云:“写书竹简拈鲜碧,临帖笺藤拓硬黄。”(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