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椒纸”。叶德辉《书林清话》(卷6)记载,在宋版《春秋经传集解》书末有木戳文曰:“淳熙三年(1176)四月十七日……秦玉桢等奏闻……《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鱼伤牍,未敢备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四年(1177)九月进览。”这里说的椒纸,是用蜀椒的果实水浸液处理过的纸,有杀虫作用。(71)据说,这种椒纸类似金粟笺,有浓而长久的香味。因此南宋时有用椒纸印刷的巾箱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一书。用这种纸印的书因便于检阅携带,美观且有长久香味,在当时颇获声誉。(72)
自唐以来,黄经笺有厚、薄两种。厚的出自四川,薄的出自长安、洛阳和安徽。五代乱世,长安、洛阳造纸业遭到极大破坏,而安徽、四川等地的类似黄经笺这样的造纸工艺却很好地延续了下来。(73)对此,苏易简《文房四谱》也载:“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格致镜原》卷37)
江南造纸业的兴盛延续到北宋,因而北宋初年朝廷用纸仍从南方调用。《长编》(卷13)记载,太祖开宝五年二月癸亥,“诏潭州岁调纸百七十八万余幅特免十年”。又,《长编》(卷23)载:“初,太祖免潭州岁所调纸十年。期满,当徽州。言民饥,愿俟丰岁乃输。诏并除之。”此诏书说明这样的事实:北宋初年,朝廷曾依次轮流地从南方诸省调用大量纸张。按《长编》所记,潭州贡献之后,本该轮到徽州,只因徽州遭遇荒岁而得以免除。这一点根据北宋末年的其他记载也得以证实。钱存训说:“据记载新安州(今安徽歙县)在1101年以前每年向京师交纳贡纸7种,约150万幅,因为民间负担过重,徽宗下令自这一年起减少贡纸的数量。”(74)张剑光根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的内容,编出五代至北宋江南各地土贡纸张的情况表。兹简略转引其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