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记载,可知唐代及唐以前古书用纸多为麻纸,其中以“黄纸”居多。,k-a·n¢s`h¨u`l¢a!o\.*c¨o\m~钱存训说:“黄纸在唐代则仍沿用,如公文皆以黄纸书写,佛经则必须采用黄纸。”(65)原因是“黄纸”经过了一种称为“染潢”的免蛀处理。这些黄纸多数用麻纸制成,也有少量皮料纸。据李致忠介绍,古人喜用黄纸的原因有三:(1)黄蘖中含有小柏碱,能杀虫防蛀,延长纸的寿命,益于图书保护。而且黄蘖还带有清香气。(2)古代以五行对应五色,五色又以黄为正色,故官府文书、重要典籍多用黄纸。(3)古时多用雌黄涂改纸上错字,又黄纸不刺眼,长时间阅读而不伤目。(66)
五代至宋以后,书籍生产量增大,对纸张的需求也逐渐增多,过去仅用麻纸的情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用纸需求,于是造纸原料更为广泛,开始用树皮造纸、竹子造纸。尤其是有了雕板印刷之后,除了传统的黄白麻纸、皮纸,南方又多了竹纸、桑皮纸等。近来,苏州瑞光寺塔发现有北宋《妙法莲华经》刻本。该刻本用纸为桑竹混合纸,有抗水性能。这与唐人写经用硬黄纸有相同处,但比唐纸更为薄细。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古时所谓“印刷”,准确来说应该称为“刷印”。\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古人刷印是手工操作,先要在印板之上均匀地涂上墨,而后将纸平覆在雕板之上,再用软毛刷刷抹纸面,使之着墨均匀,故“刷印”所用纸张应有相当的柔韧性,不宜过硬过厚。如果刻印文字书籍,纸张又不宜过于浸墨。(67)否则,刷印起来会相对困难,印字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五代以来的印刷用纸与唐代写经纸相比,应该更为薄细,韧度质量更好。
潘吉星认为:“拓片用纸要求纸质薄细而紧密,拉力强,一般都用皮纸。碑帖用纸要求纸质坚实受墨,表面平滑。尤其官府都用良纸。……宋拓本向来被视为名贵善本,原因之一是使用良纸摹勒和拓打。”此外,宋代“刻本用纸虽没有书画、碑帖那样高的要求,但也比写本纸较佳。一般说,印书用纸表面应尽可能平滑,不宜太厚,应坚薄而较易受墨,不易蛀蚀”(68)。
晚唐五代以来纸张日益丰富多彩,品种趋向繁多。只是五代的日常用纸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书画用纸;另一类是可用于写经、抄书和印刷的纸张。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用于平常书画的纸张,南唐出产有著名的澄心堂纸。据潘吉星所说,这种纸一般都比较厚,由两层以上薄纸组成,其纸料纯洁精良,发墨效果好。(69)从宋米芾《书史》评书画用纸的好处,可以知道当时书画家所用纸张,以纤维纯净洁白,不滞笔而发墨效果好者为最佳,澄心堂纸恰是符合这样的标准。然而澄心堂纸似乎也分种类,宋董逌《广川书跋》(卷10)云:“江左书两等纸,用澄心堂所作,谷皮细抄,其上本入中隐堂,备亲览者,为御府书。其下入文馆,以广图籍。书有楷法,而字颇有校雠,今散落人间,往往收藏为嘉玩。”这里所说的澄心堂的下等纸,似乎就是用来“广图籍”的书籍印刷用纸。
在宋代,写经、抄书的用纸有黄白经笺,它们均以大麻为主要原料。黄经笺浸入或加入黄蘖汁,有防蛀、透墨、不受水浸、不易霉烂的特点。《麟台故事》载:“景祐年间,又置编校官四人,以崇文总目收聚遗逸,刊正讹谬而补写之。又以黄纸写别本以绝蠹败。至嘉祐六年三馆秘阁上所写黄本书六千四百九十六卷,补白本书二千九百五十四卷,上赐两府及馆阁官燕于崇文院,宰相韩琦等刻石于院之西壁。”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亦载:“嘉祐中,置编校官八员,校雠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与之相反,白经笺虽亦用麻制成,然而似乎并无防蛀效果。据李致忠说,现存宋辽金元时期的书籍用纸,依习惯的说法,不外是黄麻纸、白麻纸和竹纸等品类。宋元版书中用麻纸印造的书,多数都是北方雕印的,而南方雕印的书籍多数是皮纸、竹纸。特别是南宋时所刻印的书,尤其如此。(70)
另外,宋代以来还盛行一种用椒汁作为防蛀剂,大量生产的印刷用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