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8章完结

“江左颇精真,亦多修述”,可见南唐文人对于图书典籍的贡献。

众所周知,校勘者的文化素养、水平高低对于书籍的雠校质量,乃至于日后书籍的雕版印刷至关重要。这些都为后来北宋书籍的印刷复制,乃至宋朝的文化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南唐当时重要的文臣中,大多参与了图书典籍的校勘整理。陆游《陆氏南唐书》(卷5)记载:“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后主裒所制文,命为之序,士以为荣。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其博记如此。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莫不出。少精小学,故雠书尤审。谛每指其家语人曰:‘吾惟寓宿于此耳。’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锴力居多。”精于书籍雠校的徐锴后因国势日削,忧愤郁郁得疾,于开宝七年七月卒,享年55岁。徐锴亡于南唐国破之前,文章凡有数百卷,可惜在“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之时,其遗文多散逸者”(《陆氏南唐书》卷5)。尽管如此,徐锴仍有成果落入北宋。《宋朝事实类苑》(卷50)所载,太祖平江南后,赐本院徐锴亲手校定的书籍三千卷,即是明证。其后,虽然这些书籍多有散失,到钱惟演再入院,仍然“编排得千余卷而不成部帙,其《九经》、《三史》、《三国志》、《晋书》,即是晁迥、李宗谔在院时,奏请其书印署部帙”。可见,北宋前期所印的书籍中,仍有部分依据南唐徐锴等人的校勘成果。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