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由于编纂时间靠后,南唐旧臣老儒年龄老化,故去甚多,而北宋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量涌现后,南唐旧臣参与人数才有所减少。,艘+飕?暁~税~徃′ `耕*辛\蕞.哙+如杜镐,《东轩笔录》(卷1)载曰:
真宗天纵睿明,博学文学,尤重儒术……杜镐以博学,尤承眷礼,晚年苦肺疾,累乞闲地,真宗不允,至数年加剧,又于便坐恳述。真宗曰:“卿自择一人学术可以代卿者。”镐于是荐戚纶以代,又逾年,未及得请而卒。
据查考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广记》基本为南唐与后周入宋文臣的组合。《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几乎是同一批人共同参与编纂的。其编纂者中陈鄂曾为后蜀教授(107),入宋后撰有《开宝通礼》二百卷。其余人等主要为后周、南唐文臣。《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的人员组成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前朝老臣大为减少,而本朝进士文臣数量大为增加。(108)如《文苑英华》编纂苏易简,其父苏协虽为后蜀进士,但苏易简本人却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入仕。
在这些人当中,陈彭年是个例外。他虽是雍熙三年中的进士,然在南唐时期,他就已师事徐铉,有为南唐朝廷所用的事实(《隆平集》卷6),故清人吴任臣著《十国春秋》时,将其列入南唐臣子行列。.求~书.帮? -蕞?新~彰`节·庚¢鑫′筷_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5)也载曰:“陈彭年字永年,生抚州,十三岁著《皇纲论》万余言,为江左名辈所重。”
南唐文臣入宋参与修撰项目表
附注:
部分文臣生卒年源自姜亮夫纂定、陶秋英校《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
综述而言,由于南唐、吴越、西蜀等国拥有丰富的书籍、文人、刻工、纸墨,南方印刷文化的发展以及其最终并入北宋王朝,加速了南北方以书籍印刷为主导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于是,北宋的书籍刊刻也随着南北方印刷文化的融合而迅速发展起来。如前引《长编》(卷27)记载,雍熙三年宋太宗将南方著名文臣用于许慎《说文解字》的编撰校勘,目的就是模印并颁行天下,使学者学问有所依据。而类似这样的举措尚不止于此。
吴 越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因为它秉承晚唐印刷技术而来,又奠定北宋书籍刊刻发展和兴盛的基础。吴越国是这一时期南方具有印刷文化传统的重要国家,由于其保土安民的国策,对中原正统强国纳贡称臣,加之与书籍印刷相关的文化移民的涌入,从而导致晚唐延续而来的书籍刊刻文化在这一地区得以平稳发展,并为北宋时期的书籍刊刻准备了从印刷书籍母本到书籍校勘、印刷人才及技术的条件。?咸`鱼?墈`书. ·毋,错*内/容¢
作为南方诸国的重要代表,吴越国自唐景福二年(893)钱镠开始兼并浙东算起,至钱俶纳土入宋,共存在了86年。这其间,吴越国的文化建设也达到相当程度。吴越国在钱氏治理下,政治上相对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国内人才济济,南北文士荟萃,文艺也称盛一时。
吴越国与南唐、蜀国不同,因为它一直恪守保境安民、视中原政权为正朔,贡奉中原,听其号令的政策。欧阳修《新五代史》由此也说,钱氏有改元而无称帝之事。吴越自钱镠建国,就一直没有称皇帝,而是与中原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中原的封号,直至最后纳土入宋。因此,吴越国存在期间,许多文化活动均与其国策有较大关系。
《册府元龟》(卷608)载,后唐朝臣“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于是萌生了将儒家经典校定雕版印行的想法。这或许确有其事,或许也说明中原印刷儒家书籍的灵感来源于南方。因为早在中原刻印《九经》等儒典之前,南方吴蜀等地的书籍印刷业,无论在印刷种类和印刷数量,均优于中原北方。这方面,吴越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求自保,吴越国习惯于向中原政权示好,即所谓“效恭顺,国祚克永”(《十国春秋·序》)。在这样的国策之下,吴越与中原之间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藩主贡奉的关系。随着吴越与中原之间人员、货品的往来输入,其书籍印刷文化也得以相互交流。
当时,后唐冯道、李愚等人从吴、蜀的板印经验中,得到了刻印《九经》的灵感。因为中原有注重经学的传统,冯道等人认为“吴、蜀之人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