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8章完结

(142)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x-k,a¢n+s¢h-u+j_u?n+.~c\o¢m^

(143)同上,第13页。

(144)李明杰:《宋代国子监的图书出版发行》,《出版科学》2007第六期。

(145)《锦绣万花谷》前集卷3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6)按:《宋史》(卷441)记载,徐铉曾将徐锴《说文解字通释》镂板以行于世。

(147)按:此事又见于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16。

(148)其他事例可详见《南唐文臣入宋参与修撰项目表》。

(149)陈维昭:《带血的挽歌——清代文人心态史·绪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50)王国维《宋刊本〈尔雅〉跋》云:“宋初刊《五经正义》,成于淳化五年;《七经正义》成于咸平四年。”详见《观堂集林》下册卷2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3页。

(151)[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2)《欧阳文忠公集》卷73;又见洪迈《容斋续笔》卷9。

第二编 北宋的书籍刊刻

什么是书?什么是书籍?奚椿年在他的《中国书的源流》一书中笼统地说,不管载体是什么,只要有文字在其上,即可称为书。?墈*书¢屋* \免`废·阅·黩¨于是,他说中国远古即有所谓的“青铜书”、“甲骨书”。对此,我不能苟同。《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因此,我的观点是,有简帛之后方有类似现在意义的“书”。我认为,如果“书”可一概而论,就不称其为“书”。因为中国古代有六种造字方式,也称之为“六书”。所以,我们要将这里的“书”严格限定为书写的“载体”。

奚椿年认为,只要“文字与记载文字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一种不同于文字和材料的事物。则不论所记的内容是什么,记的字数有多少,记下后起什么作用,都可以称为书。这是完全密切地符合其时代的”(1)。按照这样的逻辑,假如人们在海边沙滩上随手写上些文字,那一片沙地自然也可叫做“书”了。而苏轼诗云:“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那么,飞鸿在雪泥所写的又似可称作“鸟书”了。?卡~卡.晓.税`枉, ^更~鑫¨最^全,这样的情况与四眼仓颉见到地上的兽蹄鸟爪印,从而萌生造字灵感有所类似。我们或可称这些为“字”,然而它还不是“书”,因为它的载体不是“书”。实际上,大多数人也不会同意这样的说法。对于这个问题,湖州师院蒋瑞赞同我的观点。他认为:“甲骨、青铜文献不能叫书,也没有看见过权威人士这样叫。书好像指可以翻看的东西。不过在甲骨和青铜上的文字遗存可以叫‘文献’。”

我认为应该弄清楚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汉字“书”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在青铜时代,甲骨文中的“书”字作“书写”讲,与其载体并没有关系。甲骨文有“画”字,这是自王国维以来很多人的共识。甲骨文“画”字上部从“聿”,下从类似“ㄨ”的形状,会意为以笔(聿)在“ㄨ”上画。我认为,此字未尝不可以隶定为书写之“书”。(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记载,“书”为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手持笔,下边是器物,会手持刀笔在器物上刻画之意。金文改为从聿(笔),者声。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齐化。由此说“书”的本意是“书写”。(3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